前面已经介绍了传输层的UDP协议的报文以及一下相关的知识点,本次主要是传输层的TCP协议,包括TCP报文的详细介绍;可靠传输、流量控制、拥塞控制等;建立连接、释放连接。
一、TCP基本知识点介绍
1.1、TCP协议的几个重要的知识点
(1)TCP报文的具体内容。
(2)可靠传输。
如果服务器响应给客户端的数据太大,那么会切成不同的包一次发过去。客户端每接收一个包都会给服务 器一个回应:我收到这个了这个包。服务器就会知道这个给包成功发送了。
如果有一个包在发送过路程中被路由器丢掉了,那么客户端收不到这个包,服务器也就收不到客户端给 服务器关于接收到这个包的响应。那么服务器在之后就会重新再发送一遍这个包。
(3)流量控制。
(4)拥塞控制。
(5)建立连接。
(6)释放连接。
1.2、TCP报文具体内容
TCP协议报文段首部包含两个部分:
(1)20个字节的固定首部部分
(2)选项和填充部分长度不固定
所以TCP协议报文段的首部最少20个字节。
下面将详细介绍TCP的报文的具体内容:
1.2.1、数据偏移
占4位,取值范围是0x0101~0x1111。
乘以4:就是TCP报文段的首部长度,最小20~最大60字节。
因为TCP报文段首部最小是20字节,所以数据偏移的最小值是20/4=5,0x0101。
这部分和网络层首部一样。
-
TCP首部长度:就是右边数据向右的偏移量。
1.2.2、保留
占3位,目前用不到。预防以后可能用到,现在全是0。
1.2.3、标志位
如下图所示的,红色框内的6位就是TCP报文中的标志位。
(1)共占9位、前三位是保留位,与保留位无关
(2)URG=Urgent
当URG=1时,紧急指针字段才有效。表明当前报文字段中有紧急数据,优先传输。
(3)ACK=Ackownledgment
当ACK=1时,确认号ack字段才有效。
(4)PSH=Push
一般不关注,用在交互式网络通信中。
(5)RST=Reset
当RST=1时,表明连接中出现严重差错,必须释放连接,然后再重新建立连接。
(6)SYN=Synchronization
1.当:SYN=1,ACK=0时,表明这是一个建立连接的请求。
2.若对方同意建立连接,则回复:SYN=1,ACK=1。
3.三次握手中,用户端恢复后会给应答:SYN=0,ACK=1。
(7)FIN=Finish
当FIN=1时,表明数据已经发送完毕,要求释放连接。
TCP的四次挥手释放连接的时候,使用的标志位中,主要的就是FIN标志位。
(8)TCP校验和-Checksum
1.跟UDP一样,TCP校验和的计算内容:伪首部+首部+数据
2.伪首部:占用12字节,仅在计算校验和时起作用,并不会传递给网络层。
(9)序号(Sequence Number)
1.占4字节,4*8=32个位。
2.首先,在传输过程中的每一个字节都会有一个编号,而且连续的字节编号也连续。类似于每一个字节都有一个内存地址。
3.在建立连接后,序号代表:这一次传给对方的TCP数据部分的第一个字节的编号。
例子: 比如A要发给B400字节的数据,分成4段发。第一个TCP报文段的数据部分是1~100,那么这个报文段的序号部分就是1(假设第一个字节的编号就是1)。
那么第二个报文段的数据部分就是101~200,这个报文段的序号部分就是101。
(10)确认号(Ackownledgment Number)
1.占4字节,4*8=32个位。
2.在建立连接后,确认号代表:期望对方下一次传过来的TCP数据部分的第一个字节的编号。
3.确认号ack,在标志位ACK为1时才有效。(重要)
(11)窗口(Window)
1.占2字节,2*8=16位;
2.这个字段有流量控制功能,用于告诉对方下一次允许发送的数据大小(单位字节)。
1.2.4、TCP报文内容的细节
(1)TCP中并没有报文总长度的概念,只知道数据偏移,也就是TCP报文的头部,这时候如何确定TCP数据部分的长度?
1.UDP首部中有个16位的字段记录了整个UDP报文段的长度(首部+数据);
但是TCP首部中仅仅有4位的字段记录了TCP报文段的首部长度,并没有字段记录TCP报文段的数据长度。
2.那怎么知道TCP报文段的数据长度呢?
1.其实UDP首部的这个记录UDP报文段的长度的字段是冗余的,不用这个字段也能就计算出UDP报文数据部分 的长度:
UDP首部固定是8字节
所以UDP数据部分是:网络层的总长度-网络层的首部长度-UDP报文首部长度
2.UDP的这个16位的字段,纯粹是为了保证首部是32bit对齐:
思考数据偏移*4代表了TCP报文段首部的长度,那么TCP报文首部长度能不能等于11?可能不行啊,
必须是4的倍数。所以这个16位的记录UDP报文段的长度的字段之所以占16位,就是为了满足UDP报文段
首部固定部分长度是4的倍数:如果没有这16位,那么UDP报文段首部固定部分长度3个字节,就不是4的倍数 了。
3.所以TCP/UDP的数据长度,完全可以由IP数据包的首部推测出来。
传输层的首部长度是固定的或者可知的:
1.UDP首部:20字节
2.TCP首部:存放在首部的数据偏移字段
3.网络层的总长度和首部长度:都有对应字段存储。
传输层数据部分是=网络层的总长度-网络层的首部长度-传输层报文首部长度
(2)TCP报文的标志位的个数?
1.保留为6位,标志位6位。
但是其实两种说法差不多,因为标志位的前3位也是基本上不用的,所以会被算作保留位。
所以有些资料干脆说保留位6位,标志位6位。
1.3、TCP可靠传输
1.3.1、实现TCP可靠传输 -- 停止等待ARQ协议
ARQ(Automatic Repeat-reQuest):自动重传请求。
1.假设A要发送给B发送3个包,如果发送第一个包M1时,B没有接收到。那么B就不会给A发送:确认收到M1包这个消息。然后A端等待接收这个消息,直到超时。然后就会重新发送M1包。
2.停止等待ARQ协议实现TCP可靠传输的两种情况:
(1)确认(信息)丢失:
B收到A发送的M1包,然后返回一个确认信息。但是这个确认收到M1信息在传输时,丢失了。那么A在 等待超时后会在次发送一个M1包,此时B端接收后,就会收到两个M1包,B端会丢掉一个M1包,再返回确 认收到M1包的信息给A端。
(2)确认(信息)迟到
B收到A发送的M1包,然后返回一个确认信息。但是这个确认收到M1信息可能因为线路或者网络问题传 输的很慢,可能造成A端等待超时,再次发送M1包。B端接收到这第二个M1包后,发现已经收到过了,就 会丢掉一个M1包,再次发送确认收到M1信息。
对于A端来说,收到B端发送的确认收到M1信息后,就会接着发送M2信息。之后可能还会再次收到确认 收到M1信息。A端收到这个迟到的确认信息,发现之前收到过了,那么A端就会不响应这个信息。
3.停止等待ARQ协议能够保证TCP的可靠传输,但是因为必须等上一个数据传输结束,下一个信息才能传输,所以效率很低,正是因为有这些原因,所以提出了下面的改进。
1.3.2、改进:连续ARQ协议+滑动窗口协议+SACK选择性确认
1.连续ARQ:发送窗口中有4个分组,会一口气发送完然后再等待确认信息。而且确认信息,也只会发送确认 收到最后一个分组的确认信息。等价于确认收到所有分组信息了。
2.滑动窗口:B这边有一个缓存窗口,用来暂时存放每次从A发送来的数据。这个窗口的大小会告诉A。窗口的 大小,代表每次最多能能接收多少分组。发送方的窗口大小,一般是由接收方决定的。
3.图示一个传输过程:注意序号Seq和确认号ack,图中的ACK标志位有效的时候,TCP报文中的确认号ack才有效。
如上图所示的第二次A给B连续发送四个数据包的时候,发现了丢失,反码B给A的回复,就是“ACK=1,ack=601”也就是从丢包的位置开始上传,丢包的前面的包不需要在从新上传,后面的也不需要从新上传。
4.SACK选择性确认:Selective Acknowledgment
1.在TCP通信过程中,如果发送序列中间某个数据包丢失(比如1,2,3,4,5中的3丢失了)。
TCP会通过重传最后确认的分组(2)的后续分组(3,4,5):收到的确认信息中的确认分组是2,那么发 送端会重传3,4,5。这样原先已经正确传输的分组也可能重复发送(比如4,5),降低了TCP性能。
2.为改善上述情况,发展了SACK(Selective Acknowledgment)技术:
告诉发送方哪些数据丢失,哪些数据已经提前收到。可以使TCP只重新发送丢失的包(比如3),不用发送 后续所有的分组(比如4,5)。
3.SACK信息会放在 TCP首部 的 选项部分 :此时TCP首部的选项部分就是SACK选项。这样TCP的选项部分就使用上啦,TCP的首部就变长了。
1.3.3、抓包演示
(1)前面5个:发了5个分组。
前面5个包大小分别是312、1280、1280、1280、1280,并且返回的确认号都是748,说明用户端没有进行回应。
(2)后面1个:用户给服务器回复一个确认信息。
用户确认收到了5432字节,请给我发送5433及之后的字节,我的窗口大小是262400。
(3)注意服务器发给我的第一个包的Seq是1,但是其实这个序号是相对序号。
相对于谁的序号呢?注意到下面还有个原始(raw)序号,那么原始序号 - 相对序号 = 基准数。
3277832203 - 1 = 3277832202
看第二个包:得到基准数也是3277832202
(4)这个基准数其实是一个标识:标识这些连接属于同一个请求。这个值在TCP连接的时候创建的,并且告诉对方。
(5)序号部分放的是原始值Sequence Number(raw),而不是相对值。
1.3.4、疑问解决
(1)如果一个包重传了N次还是失败,会一直持续重传到成功为止吗?
这个取决于操作系统的设置,比如有些操作系统,重传5次还未成功就会发送reset报文(RST)断开TCP。
即发送端超出一定的重传次数或等待时间,还没有收到来自接收端的确认报文,于是发送reset报文。
当RST=1时,表明连接出现严重错误,必须释放连接,然后再重新建立连接。
(2)如果接收窗口最多能接收4个包,但是发送方只发送了2个包,接收方如何确定后面还有没有第3个包呢?
等待一定时间后还是没有第3个包发过来,接收端就认为只传过来了2个包(无论是传输过程中丢包还是只有2 个包)。接收端就会返回确认信息:确认收到2个包。
(3)为什么选择在传输层就将数据“大卸八块”分成多个段,而不是等到网络层再分片传递给数据链路层?
因为可以提高重传的性能:需要明确的是,可靠传输是在传输层进行控制的,即没有收到确认信息后,发送 端会重新发送这个报文段。
所以如果在传输层不分段,一旦出现数据丢失,整个传输层的数据都得重传。
如果在传输层分了段,一旦出现数据丢失,只需要重传丢失的那些段即可。
1.4、流量控制
(1)如果接收方的缓存区满了,发送方还是疯狂的发送数据,接收方只能把收到的数据包丢掉,大量的丢包会极大着浪费网络资源。所以要进行流量控制。
(2)什么是流量控制:让发送方的发送速率不要太快,让接收方来得及接收处理。
(3)缓存区和窗口是不同的概念:缓存区要比窗口大很多,每次收到一窗口大小的数据,会先放到缓存区中。
(4)原理:
通过确认报文中窗口字段来控制发送方的发送速率,也就是实时调整窗口大小。
发送方的发送窗口大小不能超过接收方给出的窗口大小
当发送方收到接收窗口的大小为0时,发送方就会停止发送数据。
(5)流量控制:特殊情况
1.有一种特殊情况:一开始接收方给发送方发送了报文段中的窗口字段值为0。后面,接收方又有了一些存储 空间,会给发送方发送一个非0窗口的报文但是这个报文丢了。
2.结果就是:发送方一直认为接收方的窗口为0,不发送报文;接收方一直等不到数据,一直等待;双方陷入 僵局。
3.解决方案:发送方主动询问窗口大小。
当发送方收到窗口为0的报文时,发送方会停止发送报文,但是同时会开启一个定时器,隔一段时间就发个测 试报文去询问接收方最新的窗口大小。如果接收方的窗口大小还是0,则发送方会再次刷新启动这个定时器。
1.5、拥塞控制
1.5.1、什么是拥塞
1.如果一个路由器R3允许通过的最大带宽是1000M,此时R3路由器左侧又连接这个两个路由器R1和R2,R1的最大带宽是700M,R2的最大带宽是600M。那么此时就极有可能发生拥塞现象。
在理想情况下,R3能同时允许1000M的数据通过,但是R1和R2最多能通过1300M。此时就可能发生R3路由器来不及处理这么多数据,或者无法一次性通过这么多数据,就会造成拥塞现象。R3就会丢弃掉过载的数据包。
拥塞是指到达通信子网中某一部分的分组数量过多,使得该部分网络来不及处理,一致引起这个部分乃至整个网络性能下降的现象,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网络通信业务陷入停顿,即出现死锁现象。
2.理想情况和实际情况是不同的
如果某个链路的理想情况下的吞吐量是1000M,但是实际情况由于数据可能在传输过程中可能会互相干扰。往往实际负载在不到1000M时,该链路的吞吐量就达到最大了。
之后再加大负载就会造成拥塞。
1.5.2、拥塞控制
(1)防止过多的数据注入到网络中,避免网络中的路由器或链路过载。
(2)拥塞控制是一个全局性的过程(流量控制,是两端,点对点的控制过程)。
要整个链路来协同控制,涉及到所有的主机,路由器,以及与降低网络传输性能有关的所有因素,是大家共 同努力的结果。
1.5.3、几个单词缩写意思
(1)MSS(Maxium Segment Size):每个段的数据部分的最大长度
两端建立连接时,会商定一个合适的MSS值,即MSS在建立连接时确定。
每个段数据部分最大值的理论值:1460字节.
-
抓包观察这个字段:
首先这个MSS段的数据部分的最大长度是在建立连接时确定的,那肯定是在三次握手时确定的:
当SYN=1,ACK=0时,表明这是一个建立连接的请求。
-
查看这个TCP报文的首部:发现TCP首部长度是32字节,所以有12字节在选项Options部分中。
在Options部分中发现了MSS字段且是1460(注意这个值不是固定的,两端发送的的TCP报文中这个值可能是 不一样的)。
-
这个选项部分Options就是存放两端确定的一些东西:
比如MSS段的数据部分的最大长度,是否允许SACK 选择性确认(SACK permitted)
-
注意这个值不是固定的,两端发送的的TCP报文中这个值可能是不一样的。
比如A发给B的报文中MSS是1460,B发给A的报文中MSS是1412,那么此时MSS在两者中取最小值。为了兼 顾两者,这样传输数据两者都能接收。
MSS在建立连接时确定(协商的)。
-
2.cwnd(congestion window):拥塞窗口
-
进行拥塞控制,会动态的变化。
-
-
3.rwnd(receive window):接收窗口
-
接收方告诉发送方,你最多一次能发送多少的TCP报文段。
-
-
4.swnd(send window):发送窗口
-
swnd = min(cwnd, rwnd)
-
实际发送方的发送窗口,取拥塞窗口和接收窗口的最小值。
-
1.5.4、拥塞控制的方法
(1)慢开始(slow start,慢启动)
加入一开始接收方告诉发送方的接收窗口rwnd=3000比较大,且MSS=100比较小。所以理论上发送方可以以口气发30个报文段给接收方。但是考虑到拥塞控制的话,拥塞窗口cwnd=100一开始会设置的比较小。那么发送窗口swnd会取拥塞窗口cwnd和接收窗口rwnd两者的最小值100,所以第一次会只发送1个报文段。
发送一个报文段后,发现网络状况良好。那么拥塞窗口会 * 2,cwnd=200。发送窗口取两者最小值为swnd=200,所以这次发送2个报文段。发现网络状况依然良好,拥塞窗口继续 * 2,cwnd=400。下一次发送4个报文段,如果网络状况依然良好的话,拥塞窗口cwnd * 2。
发送窗口缓慢增长,试探增长,慢慢开始。试探接收方的接收程度。
-
cwnd的初始值比较小,然后随着TCP报文段被接收方确认(收到一个ACK)而成倍增长(指数级)。
(2)拥塞避免(congestion avoidacne)
1.在慢开始的基础上,为拥塞窗口cwnd加上一个慢开始阈值slow start threshold,cwnd在到达阈值之前只要网络良好没有出现拥塞等状况,就会成指数增长(乘以2);如果达到阈值而且网络状况依然良好,拥塞窗口cwnd会呈乘法级增长(每次加固定值)。
2.当出现拥塞时(发现开始丢包/报文段),就会把慢开始阈值slow start threshold减半,同时从头开始执行慢开始算法(cwnd从初始值开始)。
3.ssthresh(slow start threshold):慢开始阈值,cwnd达到阈值后,以线性方式增长。
4.拥塞避免(加法增大):拥塞窗口缓慢增大,以防止网络过早出现拥塞。
5.乘法减小:只要网络出现拥塞(发现开始丢包了),把ssthresh减半,与此同时,开始重新执行慢开始算法。
6.当网络出现频繁拥塞的话,ssthresh这个值会下降的很快。
(3)快速重传(fast restransmit)
1.之前的实现TCP可靠传输时,有一个重传机制是“超时重传”。在ARQ自动重传请求机制中,如果A等待接受B的确认消息,如果等待超时的话,就会重新发送上一个报文段。
2.快重传机制:在接收方和发送方都进行了限制
3.接收方:
之前的做法:A发送5个段给B时,B只有等A的5个都发送完时或最后一个段超时时,才给A发确认信息:我 收到了哪些段。
快重传做法:当接收方收到第二个分组后,返回一个确认收到分组2。但是没有收到第三个分组,直接收 到了分组4,即收到了一个失序的分组。那么在收到分组4后,会立即发出重复的确认(上一个确认信 息):确认收到了分组2。然后继续收到分组5,再次发送确认收到了分组2;然后继续收到分组6,再次发 送确认收到了分组2。
4.发送方:
如果连续收到3个重复的确认(总共4个相同的确认),就会立即重传尚未收到的报文段。
而不必继续等待重传计时器到期后再重传。
(4)快速恢复(fast recovery)
1.拥塞控制是上述4个方法综合来治理的。
2.大致过程:
慢开始算法开始增大拥塞窗口,当拥塞窗口以指数增长,直到达到慢开始阈值后,执行拥塞避免算法即 拥塞窗口以线性增长。当收到3个重复的确认后,意识到此时开始掉包,产生拥塞了---->慢开始阈值乘法减 半,变成以前的一半:
之后又重新开始“慢开始算法”,拥塞窗口重初始值开始呈指数增长(这是旧版本的做法,已经弃置不 用)。但是这样效率较低,拥塞窗口应该在一个合适的初始值开始增大。
拥塞窗口直接以新的慢开始阈值作为初始值,开始以线性增长。
3.当发送方连续收到3个重复确认后,就意识到此时发生了丢包的现象,可能出现了拥塞。就执行“乘法减 小”,把慢开始阈值减半。之后不会执行慢开始算法,而是将拥塞窗口的值直接设置为慢开始阈值减半后的 新阈值,并且呈线性增长。
(5)发送窗口的限制条件
1.发送窗口的最大值:swnd = min(cwnd, rwnd) cwnd指网络的拥塞窗口
2.当rwnd < cwnd时,是接收方的接收能力限制发送窗口的最大值。
3.cwnd < rwnd时,则是网络的拥塞限制发送窗口的最大值。
(6)拥塞控制可以理解为是在可靠传输,流量控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来控制网络的状态,协调网络的情况。尽量避免网络拥塞,出现状况。
二、TCP连接管理
(1)建立连接 (三次握手)
(2)释放连接 (四次挥手)
2.1、序号、确认号的值
2.1.1、序号、确认号的基本过程值
在发送一个http请求前,要先建立一个稳定的连接。
(1)序号和确认号概念
序号Seq:我当前发的包的数据部分的第一个字节的编号(在分段之前的整个数据包的编号)。
可以理解为我当前这个包的数据从哪个字节发。
确认号Ack:在建立连接后,确认号代表:期望对方下一次穿过来的TCP数据部分的第一个字节的编号。
也可以理解,我确认收到了这个编号前面字节的数据。确认号Ack只有在标志位ACK为1时明才有效。
(2)序号,确认号:相对值的确定
下面的图片描述是比较书本的情况,实际情况可能是连发好几个数据包,才会回应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