辗转相除法和同余原理
- 辗转相除法
- 同余原理
辗转相除法
辗转相除法就是用来求出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那么这个方法怎么用呢?举个例子:有两个数,a=12,b=8,要求这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首先让a%b得到4,然后让a=b,b=a%b,即现在a=8,b=4;继续用a%b得到0,然后让a=b,b=a%b,现在a=4,b=0。当b等于0的时候,a的值就是原来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代码如下
int gcd(int a, int b)
{return b == 0 ? a : gcd(b, a % b);
}
证明辗转相除法就是证明以下关系
g c d ( a , b ) = g c d ( b , a m o d b ) a gcd(a,b)=gcd(b,a\bmod b )a gcd(a,b)=gcd(b,amodb)a
假设 a m o d b = r a\bmod b=r amodb=r
则需要证明 g c d ( a , b ) = g c d ( b , r ) gcd(a,b)=gcd(b,r ) gcd(a,b)=gcd(b,r)
因为 a m o d b = r a\bmod b=r amodb=r成立,所以下面连等式必定成立
a = b ∗ q + r \begin{align} a=b*q+r \end{align} a=b∗q+r
r = a − b ∗ q \begin{align} r=a-b*q \end{align} r=a−b∗q
其中q为自然整数
假设u是a和b的公共因子,则有:
a = s ∗ u b = t ∗ u \begin{split} a=s*u\\ b=t*u \end{split} a=s∗ub=t∗u
将a和b带入到式子(1)当中得到
r = s ∗ u − t ∗ u ∗ q = ( s − t ∗ q ) ∗ u \begin{split} r &= s*u-t*u*q\\ &= (s-t*q)*u \end{split} r=s∗u−t∗u∗q=(s−t∗q)∗u
这说明,u如果是a和b的公因子,那么u也是r的公因子,假设v是b和r的公因子,同理可得v也是a的公因子。
综上,a和b的每个公因子,也是b和r的公因子,反之亦然。所以a和b的全体公因子集合 = b和r的全体公因子集合
即 g c d ( a , b ) = g c d ( b , a m o d b ) a gcd(a,b)=gcd(b,a\bmod b )a gcd(a,b)=gcd(b,amodb)a
证毕
在求出a和b最大公约数r之后,最小公倍数就是
a ∗ b / r a*b/r a∗b/r
转换成代码就是
int lcm(int a, int b)
{return a * b / gcd(a, b);
}
在了解到以上前置知识后,来做一道题目
神奇的数字
就用示例2为例,两个数分别是2和3,要求第4个神奇的数字,其实我们可以给出一个范围,使得第4个神奇的数字是在这个范围里面的,因为是第4个神奇的数字,那么这个数字最大不会超过2*4也就是8,范围就可以确定为【0,8】,因为即使没有3,求得可以被2整除的第4个数字最大也就是8了,由于又加了一个数字,那么在范围【0,8】内神奇数字的数目肯定是变多了的,那么第4个神奇数字必定是在【0,8】之间
在确定了范围之后,我们可以定义一个函数f(x)
,该函数的返回值就是从0到x包含有多少个神奇数字。还是以2和3为例
可以看到,在【0,8】范围内6既是2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所以不管是对于2来说还是对于3来说,6都是神奇数字,即6被算作了两次神奇数字,那么我们只要进行去重,得到的神奇数字个数就是函数f(x)
的返回值
在确定了范围还有f(x)
后,我们就可以使用二分法解决这道问题
代码如下:
long long gcd(int a, int b) //求最大公约数{return b == 0 ? a : gcd(b, a % b);}long long lcm(int a, int b) //求最小公倍数{return a * b / gcd(a, b);}//检查x右边有多少个数是可以被a或者b整除long long check(long long x, int a, int b) {return x / a + x / b - x / lcm(a, b);}int nthMagicalNumber(int n, int a, int b) {long long mod = 1e9 + 7;long long l = 0;long long r = (n % mod) * min(a, b);while (l < r) {long long m = (l + r) / 2;if (check(m, a, b) >= n)r = m;elsel = m + 1;}return l % (mod);}
同余原理
加法的同余原理
( a + b ) m o d c = a m o d c + b m o d c (a+b)\bmod c=a\bmod c+b\bmod c (a+b)modc=amodc+bmodc
乘法的同余原理
( a ∗ b ) m o d c = ( a m o d c ) ∗ ( b m o d c ) (a*b)\bmod c=(a\bmod c)*(b\bmod c) (a∗b)modc=(amodc)∗(bmodc)
以加法的同余原理为例,当题目要求结果对c进行取模运算时,但是在得到结果的时候,也就是a+b运算过程中,加出来的结果已经超出了当前类型的最大值,就发生了溢出的现象,这个时候再对溢出后的结果进行取模已经没有意义了,所以就需要在运算之前就分别对两个数进行取模防止溢出
减法的同余原理
( a − b ) m o d c = ( ( a m o d c ) − ( b m o d c ) + c ) m o d c (a-b)\bmod c=((a \bmod c)-(b \bmod c)+c) \bmod c (a−b)modc=((amodc)−(bmodc)+c)modc
在减法的同余原理中需要对
( a m o d c ) − ( b m o d c ) (amodc)−(bmodc) (amodc)−(bmodc)加上c是为了防止两数相减得到一个负数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