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末智行日前官宣拿到的超亿元B1轮融资,在行业引起了不小的关注。
一方面是信心问题,自动驾驶从早期拼技术到去年拼量产落地,创业公司们的声量此消彼长,有人领先也有人掉队,但市场的态度都以谨慎为主,甚至有了自动驾驶“资本严冬”的说法。能在这个时期实现融资破冰,直接受益的是毫末智行,但行业信心也得到了增强,说明融资通道依然会为量产方面有优势的企业开启。
另一方面是地方资金的进场,投资方为成都武发基金。天眼查信息显示,其是成都市武侯国有资本投资运营集团成员。毫末智行也披露,将在武侯区清洁、安防等场景加速落地。本次投资既意味着毫末智行的项目质量通过了考验,其量产落地价值得到了资方认可,也为其场景化应用提供了一个新的指引。
“机器人示范区”的内涵,藏着毫末智行的价值关键
在融资公开消息中,毫末智行提到,将“助力成都武侯区打造中国领先的机器人示范区”。而武侯国投则评价毫末智行为“中国量产自动驾驶的领先者”。显然,在资方看来,毫末智行的技术和商业模式都有可信验证,且和当前区域发展需要注入的动力有较好的契合度。
(图源:毫末智行)
这要结合“示范区”这个概念来理解——示范区需要什么样的量产自动驾驶能力,最终又希望如何把产品植入到场景,形成常态化商业化运营格局,这里面藏着资方的一部分需求,同时也是毫末智行的一部分前景。我们可以从一些前沿技术示范区的发展来透视毫末智行可能面对的未来:
在国家级自动驾驶示范区方面,以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武汉)测试示范区为例,按照长江日报的报道,其截至2023年底拥有常态化运行自动驾驶车辆(含自动驾驶出租车和无人巴士)491辆,涉及19家企业,覆盖武汉累计开放测试道路里程已突破3378.73公里,全年自动驾驶出行服务订单73.2万单,服务90万人次。整体规模上,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运营服务区。
再以北京打造的全球首个车路云一体化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为例,官方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月,示范区已有28家测试车企、超过800辆车在开展测试验证与商业化探索,“覆盖智能网联乘用车、干线物流、无人清扫、无人配送、无人巡逻等应用场景,累计提供常态化出行与生活服务超200万人次”。今年,示范区将从3.0阶段进入4.0阶段建设,进一步把铁路和机场枢纽的自动驾驶方案纳入规划,培育成熟的更大片区。
此外,可供借鉴的还有用于实验和推广燃料电池应用的京津冀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截至去年9月,京津冀城市群共计2508辆燃料电池汽车完成上牌,示范车辆车均累计行驶里程2.67万公里,车均累计用氢行驶里程2.32万公里。在技术上,示范城市群带动多项核心零部件创新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在场景上,其与去年底推出7个高速运输场景。众多龙头汽车企业和创业公司参与其中。
这些示范区,都已经沉淀了成功经验。无论是对于当地政府还是投身建设的企业,示范区建设的关键词都十分清晰:规模化/量产方案、社会化/多场景/跨场景联用、商业化、生态化。最终,这些经验又反过来推动了相应领域的技术提高和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以及政策面向前沿领域的针对性升级。
那么,毫末智行呢?乘用车自动驾驶已量产并拿到定点;末端配送领域已经在特定履约场景实现了可持续的正向盈利模式——这是“机器人”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方案仍在升级迭代,下一步是更大规模的商业化。在已有的量产自动驾驶方案上,逐步投入社会化运营,满足不同场景需求,形成与城市紧密关联的服务矩阵,走向深度商业化,然后迭代升级,实现正向循环。这条理想路径需要的敲门砖,就是自动驾驶企业的能力。
毫末智行闯过的关,也是自动驾驶行业穿过洗牌期需要的底蕴
回过头来看,自动驾驶行业从讲某一种优势的时代,过渡到了讲全面落地优势的时代。根据毫末智行的实践,要在这样一个进阶市场中活下去并活得更好,无非要掌握以下几个发展能力:
第一,自然是量产。全域智驾时代已然到来,不管是做乘用车、末端配送,还是其他更多元的场景自动驾驶,可以暂时没有大规模落地,但不能不具备量产的能力。这一点,毫末智行仅乘用车智能驾驶产品便在超过20款车辆上搭载,36氪消息称,在此前透露的三家主机厂乘用车定点合同之外,毫末还获得了另外两家主机厂合同,其中一家为“大规模量产订单”。而在末端配送领域,毫末智行的小魔驼已经累计配送近30万单。
第二,量产和商业化需要的竞争力,包括成本上的,以及技术上的。
成本上自不必多说,毫末智行的“极致性价比”领先行业。去年10月推出的HP170、HP370、HP570三款千元级辅助驾驶产品,在不同需求层级上实现了高速无图NOH到城市全场景无图NOH等功能的覆盖,提供给市场多种选项。小魔驼则已经更新到第三代,价格来到9万元以下,在商超、快递、社区这种场景,成本越发显得“亲民”。
(图源:毫末智行)
技术上则更为重要,它不仅关系到当前量产方案的竞争力,更在反映毫末智行如何应对自动驾驶长期发展的数据、算法等后端需求。而这也是毫末智行的强势能力,用技术贯彻第一性原理。尤其是进入AI时代后,AI技术如何给自动驾驶发展赋能,也需要更多的有效答案。
毫末智行的极致性价比产品只是表象,关键是它正在掌握智驾系统性思维的“最高之钥”,或者说是算力和算法的源头——依托智算中心,逐步提升模型泛化水平,用毫末智行眼中“大数据、大模型、大算力”的自动驾驶3.0时代开发范式,系统性改善和提升未来的智驾能力。
全域智驾是一场持续“烧钱”游戏,算力和数据都需要不断的投入。2023年初,毫末智行建成中国自动驾驶行业最大智算中心MANA OASIS(雪湖·绿洲),此后又率先发布行业首个自动驾驶生成式大模型DriveGPT(雪湖·海若)。两者配合,可以尽可能地把成本降低,把产出变高。这种掌控基础设施的远见,就是其系统性思维的关键体现。在其支持下,毫末智行将能自上而下持续贯彻智驾能力的高效创新。这个完整的软硬件技术体系,也将推动毫末智行在产品领域渐入佳境。
(图源:毫末智行)
最重要的是,这确实拉开了毫末智行眼中的自动驾驶“代际差距”。3.0时代之前,智驾供应商可以“较真”地专门攻关细节问题,比如某个盲区的感知,甚至可以将其作为功绩。但在当下,遇见一个问题再集中资源解决一个问题的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大规模量产的实际需求,自动驾驶需要更聪明的“公式”和“大脑”,俯视外面的世界。毫末智行,把它们变为了现实。
这是一个新的起点,不仅仅毫末智行重视它,行业也重视它。在这个关键的春天,毫末智行带来的“升维”能力得到了认可,在智驾市场爆发的元年第一个留名,是好消息,也意味着竞争进一步深化。谁的优势大几分,很快就会见分晓。
来源:松果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