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前期准备(环境+数据)
1、首先查看我们电脑的配置;
2、使用datasets导入MNIST数据集
3、使用dataloader加载数据集
4、数据可视化
二、构建简单的CNN网络
三、训练模型
1、设置超参数
2、编写训练函数
3、编写测试函数
4、正式训练
四、结果可视化
- 🍨 本文为🔗365天深度学习训练营 中的学习记录博客
- 🍖 原作者:K同学啊 | 接辅导、项目定制
一、前期准备(环境+数据)
编辑器:Pycharm
环境语言:python、pytorch
1、首先查看我们电脑的配置;
即:看看我们电脑是CPU版本还是GPU的。
import torch
torch.cuda.is_available()# 返回 False,则是CPU版本;反之是GPU版本
查看自己的电脑配置后,一般写代码的时候,只需要看是CPU或GPU,然后根据不同的版本运行代码。一般我们会选择使用判断语句这样写:
device = torch.device('cuda' if torch.cuda.is_available() else 'cpu')
print(device)
不懂得torch.device() 的,我把官网附在下面了。
2、使用datasets导入MNIST数据集
本文中,我们主要用来实现手写数字的识别,因此,我们得先得到手写数字数据集,即MNIST数据集。
【MNIST数据集背景介绍】:
手写数据集,如MNIST,是一个经典的机器学习数据集,主要用于手写数字识别。
这个数据集包含了来自250个不同的人手写数字图片,其中50%是学生,50%来自人口普查局的工作人员。训练集一共包含了60,000张图像和标签,而测试集一共包含了10,000张图像和标签。测试集中前5000个来自最初NIST项目的训练集,后5000个来自最初MNIST项目的测试集。前5000个比后5000个要规整,这是因为前5000个数据来自于美国人口普查局的员工,他们的书写相对更标准,而后5000个来自于大学生,书写风格可能更多样。
该数据集的收集目的是希望通过算法,实现对手写数字的识别。在手写数字识别分类中,每个样本都是一个28x28像素的灰度图像,表示手写数字0到9。
总的来说,手写数据集为机器学习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标准化的、大规模的、有挑战性的数据集,有助于推动手写数字识别等相关技术的发展。
【导入MNIST数据集】:
首先,使用datasets下载MNIST数据,并划分好训练集和测试集。
import torchvision # 训练集数据train_ds = torchvision.datasets.MNIST('data',train=True,transform=torchvision.transforms.ToTensor(),download=True)
# 测试集数据
test_ds = torchvisio.datasets.MNIST('data',train=False,transform=torchvision.transforms.ToTensor(),download=True)
我们先来看下原型:
torchvision.datastes.MNIST( root,train=True, transform=None, download=False)
其中:
root是要把下载的数据集存入的文件夹的名字。
train:True表示是训练集;False表示是测试集;
transform: 这里的参数,选择一个你想要的数据转换函数,直接完成数据转化。
download:True 从互联网上下载数据集,并把数据集放在root目录下。
下载完成后的目录是这样的:(如果已经下载一次了,后续就可以把download改为False,不然每次运行都会下载)
3、使用dataloader加载数据集
使用dataloader加载数据集,并设置好基本的batch_size。
import torch batch_size = 32 # 每批加载样本的大小# 加载训练集数据
train_dl = torch.utils.data.DataLoader(train_ds,batch_size=batch_size,shuffle=True) # 每个epoch重新排列数据# 加载测试集数据
test_dl = torch.utils.data.DataLoader(test_ds,batch_size=batch_size)
我们可以取一个批次查看下数据的格式:
imgs,labels = next(iter(train_dl))print(imgs.shape) # 得到结果是 torch.Size([32,1,28,28])
其中:我们得到的数据的shape位:[batch_size , channel, height, weight]
batch_size :是我们自己设置的(上面的代码中有设置过)
channel: 通道数 (黑白图像一般的通道数为1;RGB格式图像的通道数为:3)
height: 图片的高度
weight: 图片的宽度
train_dl 就是我们上面的使用dataloader加载的训练集的数据。
iter(train_dl) 将数据加载器转换为一个迭代器(iterator),使得我们可以使用Python的next()函数来逐个访问数据加载器中的元素。
next() 函数用于获取迭代器中的下一个元素。这里,它被用来获取train_dl中的下一批量数据。
4、数据可视化
数据可视化,就是使用代码展示下,我们上面获取的数据(获取20个数字的图片)。
plt.figure(figsize=(20,5))
for i,imgs in enumerate(imgs[:20]):# 维度缩减npimg = np.squeeze(imgs.numpy())plt.subplot(2,10,i+1) # 指定划分的行数、列数及子图的索引。plt.imshow(npimg,cmap=plt.cn.binary) # 展示图片,以cmap给的色彩展示plt.axis('off') # 关闭坐标轴
plt.show() # 展示图片
运行结果展示:
至此,我们的前期准备工作准备结束。我们即将进入第二部分!!!
二、构建简单的CNN网络
我们现在简单看下上面这个图,上图里面是一个简单的CNN网络图。
依次包括:输入层、卷积层1、池化层1、卷积层2、池化层2、全连接层1、全连接层2、全连接层3、输出层。
对于一般的CNN网络来说,都是由【特征网络】和【分类网络】构成的。
①nn.Conv2d 为卷积层,用于提取图片的特征,传入参数为:input_channel、out_channel、kernal_size;
②nn.MaxPool2d 为池化层,进行下采样,更高层的抽象表示图像特征,传入参数为:kernal_size
③nn.ReLU 为激活函数,使得模型可以拟合非线性数据。
④nn.Squential 可以按构造顺序连接网络,在初始化阶段就设定好网络结构,不需要在前向传播中重新写一遍。
下面的代码,我们以这个图为例,两层卷积、两层池化、全连接层。
num_classes = 10 # 图片的类别数class Model(nn.Module):def __init__(self):super().__init__()# 特征提取网络self.conv1 = nn.Conv2d(1, 32, kernel_size=3) # 输入图像的通道数、输出图像的通道数、卷积核大小 (RGB图像的输入通道数为3)self.pool1 = nn.MaxPool2d(2) # 设置池化层,池化核大小为2*2self.conv2 = nn.Conv2d(32, 64, kernel_size=3) # 第二层卷积,卷积核大小为3*3self.pool2 = nn.MaxPool2d(2)# 分类网络self.fc1 = nn.Linear(1600,64)self.fc2 = nn.Linear(64,num_classes)# 前向传播def forward(self,x):x = self.pool1(F.relu(self.conv1(x)))x = self.pool2(F.relu(self.conv2(x)))x = torch.flatten(x,start_dim=1)x = F.relu(self.fc1(x))x = self.fc2(x)return x
# 打印并加载模型
model = Model().to(device)
print(model)
print("查看模型信息:")
summary(model)
这个步骤很重要,这块就是我们一般修改模型的地方。如果是写论文的话,这里是很重要的。因为是刚开始学习,就先能大概了解就行,后续我还会继续学习的。也会多多更新这里的。
三、训练模型
我们现在已经构建好了CNN的网络模型,那么就开始设置一些参数训练模型吧。
1、设置超参数
loss_fn = nn.CrossEntropyLoss() # 创建损失函数
learn_rate = 1e-1 # 学习率
opt = torch.optim.SGD(model.parameters(), lr=learn_rate)
2、编写训练函数
'''1、optimizer.zero_grad() 函数会遍历模型的所有参数,通过内置方法截断反向传播的梯度流,再将每个参数的梯度值设为0,即上次的梯度记录会被清空。2、loss.backward() Pytorch的反向传播(即:tensor.backward())是通过autograd包来实现的,autograd包会根据tensor进行过的数学运算来自动计算其对应的梯度。3、optimizer.step() step() 函数的作用是执行一次优化步骤,通过梯度下降法来更新参数的值。因为梯度下降是基于梯度的,所以在执行optimizer.step() 函数前应先指向那个loss.backward()函数来计算梯度。
'''# 训练循环
print('准备进入----训练集里面')def train(dataloader, model, loss_fn, optimizer):size = len(dataloader.dataset) # 训练集的大小,一共60000张图片num_batches = len(dataloader) # 批次数目,1875(60000/32)train_loss, train_acc = 0, 0 # 初始化训练损失和正确率for X, y in dataloader: # 获取图片及其标签X, y = X.to(device), y.to(device)# 计算预测误差pred = model(X) # 网络输出loss = loss_fn(pred, y) # 计算网络输出和真实值之间的差距,targets为真实值,计算二者差值,即为损失。# 反向传播 (以下三个基本上是固定的)optimizer.zero_grad() # grade属性归零loss.backward() # 反向传播optimizer.step() # 每一步自动更新# 记录acc与losstrain_acc += (pred.argmax(1) == y).type(torch.float).sum().item() # 表示计算预测正确的样本数量,并将其作为一个标量值返回。这通常用于评估分类模型的准确率或计算分类问题的正确预测数量。'''pred.argmax(1)返回数组pred在第一个轴(即行)上最大值所在的索引。这通常用于多分类问题中,其中pred是一个包含预测概率的二维数组,每行表示一个样本的预测概率分布。pred.argmax(1) == y是一个布尔值,其中等号是否成立代表对应样本的预测是否正确。(True表示正确,False表示错误).type(torch.float)是将布尔数组的数据类型转换为浮点数类型,即将True转换为1.0;将False转换为0.0.sum() 是对数组中的元素进行求和,计算出预测正确的样本数量。.item() 将求和结果转换为标量值,以便在Python中使用或打印。'''train_loss += loss.item()train_acc /= sizetrain_loss /= num_batchesreturn train_acc, train_loss
3、编写测试函数
测试函数、训练函数大致相同,但是由于不进行梯度下降对网络权重进行更新,所以不需要传入优化器。
def test(dataloader, model, loss_fn):size = len(dataloader.dataset) # 测试集的大小,一共10000张图片num_batches = len(dataloader) # 批次数目313 (10000/32=321.5 向上取整)test_loss, test_acc = 0, 0# 当不进行训练时,停止梯度更新,节省计算内存消耗with torch.no_grad():for imgs, target in dataloader:imgs, target = imgs.to(device), target.to(device)# 计算losstarget_pred = model(imgs)loss = loss_fn(target_pred, target)test_loss += loss.item()test_acc += (target_pred.argmax(1) == target).type(torch.float).sum().item()test_acc /= sizetest_loss /= num_batchesreturn test_acc, test_loss
4、正式训练
epochs = 5
train_loss = []
train_acc = []
test_loss = []
test_acc = []for epoch in range(epochs): # epoch 索引值model.train() # 启用Batch Normalization和Dropout'''如果模型中有BN(Batch Normalization)和Dropout ,需要在训练时添加model.train() 。 model.train() 是保证BN层能够用到每一批数据的均值和方差。对于Dropout ,model.train() 是随机取一部分网络连接来训练更新参数。'''epoch_train_acc, epoch_train_loss = train(train_dl, model, loss_fn, opt)model.eval() # 不启用Batch Normalization 和Dropout'''如果模型中有BN(Batch Normalization)和Dropout ,需要在测试时添加model.eval() . model.eval() 是保证BN层能够用全部训练数据的均值和方差,即:测试过程中要保证BN层的均值和方差不变。对于Dropout, model.eval() 是利用到了所有网络连接,即:不进行随机舍弃神经元。训练完train样本后,生成的模型model要用来测试样本。在model(test)之前,需要加上model.eval(),否则的话,有输入数据,即使不训练,它也会改变权值。这是model中还有BN层和Dropout所带来的性质。'''epoch_test_acc, epoch_test_loss = test(test_dl, model, loss_fn)train_acc.append(epoch_train_acc)train_loss.append(epoch_train_loss)test_acc.append(epoch_test_acc)test_loss.append(epoch_test_loss)template = 'Epoch:{:2d}, Train_acc:{:.1f}%, Train_loss:{:.3f},Test_acc:{:.1f}%,Test_loss:{:.3f}'print(template.format(epoch + 1, epoch_train_acc * 100, epoch_train_loss, epoch_test_acc * 100, epoch_test_loss))
print('Done')
四、结果可视化
结果可视化,主要使用的是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的绘图。
warnings.filterwarnings('ignore') # 忽略警告信息
# plt.rcParams['font.sans-serif'] = ['SimHei'] # 用来正常显示中文标签
plt.rc('font', family='PingFang HK')
plt.rcParams['axes.unicode_minus'] = False # 用来正常显示负号
plt.rcParams['figure.dpi'] = 100 # 分辨率epochs_range = range(epochs)plt.figure(figsize=(12, 3))
plt.subplot(1, 2, 1)plt.plot(epochs_range, train_acc, label='Training Accuracy')
plt.plot(epochs_range, test_acc, label='Test Accuracy')
plt.legend(loc='lower right')
plt.title('Training and Validation Accuracy')plt.subplot(1, 2, 2)
plt.plot(epochs_range, train_loss, label='Train Loss')
plt.plot(epochs_range, test_loss, label="Test Loss")
plt.legend(loc='upper right')
plt.title('Training and Validation Loss')
plt.show()
上述我们已经先开始训练模型了,正式训练模型,我们会得到很多数据,因此,我们要用一些可视化工具来清晰的展示,我们得到的数据,看看训练数据和测试数据会有哪些差异呢。
由于我本地电脑跑起来,风扇呼呼响。这里我用的是谷歌提供的免费的 工具跑的代码,训练数据共花费3分钟左右。
至此,我们使用Pytorch完成了手写数字识别,也算是一个简单的基础入门实战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