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个人关于(可行的)新产品创意如何产生的一些思考,欢迎讨论。
新产品创意的产生过程应该包括四个阶段:混沌期、研筛期、概念验证期、样品验证期,如下图所示。首先,我们基于大量持续的信息输入和思考从而产生源源不断的混沌的原始的产品创意,然后将它们投放进漏斗之中,结合各类指标研筛出我们认为初步可行的创意,再将它们投入到概念验证以及反反复复的概念完善环节,直到我们确认创意可以被商业化或是应该被放弃,最后再根据概念进行样品开发与评估,评估合格后创意才可以真正实现产品化。
上述过程看似不痛不痒,但做起来还是比较耗费时间和精力的,而且也不太能保证每天都有产出。其中我认为的一些关键点如下。
混沌期:最高的准入门槛
1、从概率学角度上看,原始创意越多,开发出好产品的可能性越高。而为了在混沌期形成足够多的原始创意,则需要保证大量持续的信息输入和思考,行业新闻、研究报告、客户访谈、内部反馈…形成自己关于行业、产品、商业模式等的认知和直觉。
2、要保持记录自己的创意灵感,它是否可行不重要,重要的是培养出能够时刻关注痛点的潜意识。
3、总结自己的创意形成方法,并不断进行试验、改进。我粗略总结了三种产品创意形成方法,可供参考。
一是“做填空”,从不同维度梳理客户业务(如业务对象范围、业务生命周期),梳理产品线现有产品矩阵,发现那些未被满足的需求,针对性进行满足;
二是“建生态”,通过产品之间的数据聚合、有机联动,建设行业内或产线内的产品生态圈;
三是“搞颠覆”,利用新技术、新商业模式来重构以前的产品玩法,对已有生态进行颠覆式创新。
研筛期:容易“自嗨”的体力活
我们应该结合各项指标来进行创意研筛,各项指标包括但不限于:企业战略、产品线目标、市场潜力、竞争形势、客户认知、技术评估、其他风险等。我发现这个阶段人容易不自知地“自嗨”,容易写一些虚头巴脑的东西(如追随一些舶来的概念、估算一些过于乐观的数据)来论证创意的价值,包括我自己有时候也会有这个问题。这个阶段还是要务实,要把每个点都论证扎实,要符合国内市场特色、企业特点。
概念验证期: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
概念验证期一定不要省略,必须在产研之前进行一定范围内的路演。一个是面向客户/销售/售前/方案体系(注意控制范围,防止泄密),进行创意概念验证,确保要做的东西的确是市场所需的;另一方面是面向产研体系,统一产研人员思想,激发产研参与积极性。验证过程中,我们会收到许多外部反馈,帮助我们持续完善创意内容。而实践中有些团队会直接跳过概念验证期进入样品验证期甚至直接投入标品开发,我个人觉得是非常不妥的,既丧失了一个可以极大促进团队间协作热情的机会,又把一堆明明可以提前排除的雷非要集中在一点上引爆。
样品验证期:经常与第一个标品版本开发合并在一起
到样品验证期后,新品创意基本就尘埃落定了,保险起见,我们还需要进行产品核心价值和关键技术的样品评估,并同样面向两个体系进行路演:客户/销售/售前/方案体系、产研体系。出于成本角度考虑,很多时候我们会把开发样品用于验证和产品的第一个标准版本研发合并为一件事,但却又没有向团队成员同步清楚目标,导致后续编码返工,出现团队士气低落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