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cense: CC BY-NC-SA 4.0
前言
本文含有剧透。
本文中 AI 生成的部分会用 斜体 标注。涉及到电影片段定位的部分以 B 站电影 为参考。
We are merely explorers of infinity in the pursuit of absolute prefection.
(我们不过是追求纯粹完美的,向无涯而行的探险者。)
—— Hardy
电影本身
在剑桥三一学院哥特式尖顶投下的阴影里,一个裹着羊毛披肩的南印度青年正用粉笔涂抹着石墙,那些如恒河般奔涌的数学符号在英格兰阴郁的天空下闪烁。电影《知无涯者》以惊人的视觉诗学,将数学天才拉马努金的故事演绎成一场关于人类认知边界的神圣突围。这不是一部简单的传记片,而是一曲献给所有在理性与信仰、传统与现代的裂缝中起舞的灵魂的安魂曲。
拉马努金拿着研究成果在印度难以找到工作,后来受到推荐前往英国。他到英国的目的不是求学,而是发表他的成果。
拉马努金的母亲在电影中起的作用大多是负面的。一开始阻止他到英国,后来又私藏了他的妻子写给他的信。从旁观者的视角看当然是罪大恶极的,但从她的视角看好像又不无道理:「这里是禁止穿过大海的。」穿过大海就是放弃旧的生活,海的那头也不一定比现在的生活更好——影片里确实如此。拉马努金到英国后受尽歧视,素食主义也为他带来饥饿的折磨。
但他还是踏上了船。
「如果我们要挑战数学这样被践踏的领域,就经受不起错误。」整部影片有多处描写他的直觉与主流观点的冲突,最著名就是分拆数的计算。但这里电影好像有点 bug,按我搜到的结果是 \(p(n) \sim \dfrac{1}{4n \sqrt 3}\exp(\pi \sqrt{\dfrac{2n}{3}})\),算出来 \(p(200) \approx 4100251432188\)(精确到整数),与电影里的这种逆天精确度没法比。
数学家们对严格证明的要求使拉马努金在这里格格不入,哈代也多次向拉马努金解释证明的重要性。在一次谈话(39:42)中, 英国数学家将证明的过程比作真相的艺术,印度天才却在头脑里听见整个交响乐在神的手指间浑然天成地演奏。 这种思维方式的碰撞在哈代办公室的经典场景(1:01:26)中达到高潮——对直觉的质疑引发了电影中他们之间唯一一次争吵。
另一重阻碍来自文化的隔阂。三一学院宴会厅里,银质刀叉切割牛排的血水,与印度数学家因严守素食而痉挛的胃袋形成残酷互文。(如果他不是出生在印度,如果他改变了生活习惯,他是否能避免身体条件的恶化?)由于众人一贯的质疑,拉马努金一直对公式的来源避而不谈,直到后来即将离开英国(1:25:17)才告诉哈代:他的公式在睡觉时由神给出。哈代的答案在我们意料之中:「我不相信自己不能论证的事。」虽然他不相信神,但他相信拉马努金,(在其余众人的衬托下)这也是对拉马努金最大的支持。
电影将著名的 1729 这个数字放在他回印度前(1:37:32),虽然不太符合现实,但也能当作是一种艺术性的改编。最后(1:42:04)也有对 1729 的呼应;另一处呼应是拉马努金在当选院士(fellow)前不允许走上草坪,当选后一时间还是没有改掉这个习惯。
杂感
朝闻道,夕死可矣。
大刘的《朝闻道》里科学家们为真理献祭生命,而拉马努金就像是卡了排险者的 bug 得到了无数的真理;纵使有心发表自己的发现,他的身份也在无形之中阻碍了这一点。 在皇家学会的穹顶下,那些燕尾服绅士们审视未开化种族的眼神,比任何数学难题都更具杀伤力。如果哈代没有让拉马努金证明他的结论,而是让他继续注意新的结论,世界又会变成什么样?如果拉马努金从未被人发现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会不会也有像拉马努金一样的人被埋没在人群中呢?
他从来不是被困在东西方夹缝中的幽灵,而是站在文明断层带上的先知,用燃烧生命的代价预言了后殖民时代的知识图景:所有真理终将在祛魅与复魅的螺旋中,重获其神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