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配置与性能评价
性能
计算机系统的性能一般包括两个大的方面:
- 可用性,也就是计算机系统能正常工作的时间,其指标可以是能够持续工作的时间长度,也可以是在一段时间内,能正常工作的时间所占的百分比
- 处理能力,可分为三类指标:吞吐率、响应时间、资源利用率,即在给定时间区间中,各种部件被使用的时间与整个时间之比。
通常,计算机系统的可用性可从故障率(failurerate)、健壮性(robustness)和可恢复性(recoverability)三个方面来进行评测:
- 故障率是指在给定的时间里,系统故障和维护事件出现的次数
- 健壮性是指系统检测和处理故障的能力,以及系统在各种故障情况下仍然具有的工作能力
- 可恢复性是指系统从故障状态恢复到正常状态的能力。
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可移植性对推广应用来说是重要的,但对于使用单一系统的多数用户而言,可用性指标主要包括故障率、健壮性和可恢复性。
阿姆达尔定律
Gene Amdahl定律: 提升一个系统的一个部分的性能对整个系统有多大影响。这里的系统,可指计算机系统或别的什么系统。
当提升系统的一部分性能时,对整个系统性能的影响取决于:
- 这一部分有多重要
- 这一部分性能提升多少
计算方法:
评估方法
计算机性能评估方法基本上分为两大类,测量方法和模型方法
- 测量方法指通过一定的测量设备或测量程序,可以直接从系统中测得各项性能指标或与之密切的相关度量,然后,由它们经过一些简单的运算,求出相应的性能指标。
- 模型方法的基本思想是,首先对要评估的系统建立适当模型,然后求出模型的性能指标,以便对系统进行性能评估。
测量方法中经典的性能评估方法有时钟频率法、指令执行速度法、等效指令速度法、数据处理速率法、综合理论性能法:
- 时钟频率法:计算机的时钟频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机器速度,对于同一种机型的计算机,时钟频率越高,计算机的速度就越快,但是不同体系结构的计算机,相同频率下,其速度和性能可能会差别很大。
- 指令执行速度法:计算机发展中,由于加法的指令速度大体上可反映出乘法、除法等其他算术运算的速度,而逻辑运算、转移指令等简单指令的执行时间往往设计成与加法指令相同,因此可以采用加法指令的运算速度来衡量计算机的速度。常用每秒百万次指令运算(MIPS)评估系统性能。
- 等效指令速度法:也称为吉普森或混合比例计算法,是通过各类指令在程序中所占比例进行计算后得到的计算机运算速度。需要计算各类指令在程序中所占的比例。
- 数据处理速率法:Processing Data Rate,PDR,采用计算PDR值的方法来衡量机器性能,PDR值越大,机器性能越好。PDR与每条指令和每个操作数的平均位数以及每条指令的平均运算速度有关。PDR主要对CPU和主存储器的速度进行度量,不适合衡量机器的整体速度,不能全面反映计算机的性能,因为它没有涉及Cache、多功能部件等技术对性能的影响。
- 综合理论性能法:CPT,该方法是首先计算出处理部件每个计算单元的有效计算率,再按不同字长加以调整,得出该计算单元的理论性能,所有组成该处理部件的计算单元的理论性能之和即为最终的计算机性能。采用每秒百万次理论运算(MTOPS) 评估系统性能。
基准程序法主要针对CPU (有时包括主存)的性能,通常也会考虑I/O结构、操作系统、编译程序的效率等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对计算机系统的性能进行评价的方法主要有三种:测量方法、分析方法和模拟方法。
- 测量方法主要是通过采用各种性能数据获取方法和运行各种不同类型的基准测试程序或工具来测量目标系统的性能情况
- 分析方法通过为计算机系统建立一种数学模型,进而在给定输入条件下通过计算来获取目标系统的性能情况
- 模拟方法通过构造系统模型和工作负载模型来近似模仿目标系统,以了解系统的特性
计算机系统的性能指标是一些精度较高的数据,用户调查问卷或专家小组法只能取得一些大致的、轮廓性的数据。多数用户并没有使用多种计算机系统,难以进行比较,所以计算机系统性能指标的评价一般不通过用户调查法来确定。
一.性能指标
1.计算机:时钟频率(主频)、高速缓存、运算速度、运算精度、内存的存储容量、存储器的存取周期、数据处理速率、响应时间、RASIS 特性、平均故障响应时间、兼容性、
2.网络:设备级、网络级、应用级、用户级、吞吐量
3.操作系统:系统的可靠性、系统的吞吐量、系统响应时间、系统资源利用率、可移植性
4. 数据库:数据库描述功能、管理功能、查询和操纵功能、维护功能、
5.web服务器:括最大并发连接数、响应延迟、吞吐量(每秒处理的请 求数)、成功请求数、失败请求数、每秒点击次数、每秒成功点击次数、每秒失败点击次数、 尝试连接数、用户连接
信息化基础
信息化基础:ERP,BPR,CRM,SCM,PDM,PLM,知识管理,EAI,BI,EP,电子政务,电子商务。
CRM
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CRM理念是将客户看作资产,客户关怀是中心。目的是与客户建立长期和有效的业务关系。最大限度地增加利润。核心是客户价值管理,它将客户价值分为既成价值、潜在价值和模型价值,通过一对一营销原则,满足不同价值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客户忠诚度和保有率,实现客户价值持续贡献,从而全面提升企业盈利能力。
4个功能
- 客户服务:CRM的关键内容
- 市场营销:包括商机产生、商机获取和管理、商业活动管理和电话营销等
- 共享的客户资料库:它把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连接起来
- 分析能力:CRM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它具有使客户价值最大化的分析能力。
一个有效的CRM解决方案应该具备以下要素:
- 畅通有效的客户交流渠道(触发中心)
- 对所获信息进行有效分析(挖掘中心)
- CRM必须能与ERP很好地集成
CRM实现过程包含三方面的工作:
- 客户服务与支持:通过控制服务品质以赢得顾客的忠诚度,例如,对客户快速准确的技术支持、对客户投诉的快速反应、对客户提供产品查询等
- 客户群维系:通过与顾客的交流实现新的销售,例如通过交流赢得失去的客户等
- 商机管理:利用数据库开展销售,例如,利用现有客户数据库做新产品推广测试,通过电话或电子邮件促销调查,确定目标客户群等
CRM系统将市场营销的科学管理理念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集成在软件上,能够帮助企业构建良好的客户关系。在客户管理系统中,销售自动化是其中最为基本的模块,营销自动化作为销售自动化的补充,包括营销计划的编制和执行、计划结果分析等功能。客户服务与支持是CRM系统的重要功能。目前,客户服务与支持的主要手段有两种,分别是呼叫中心和互联网。CRM系统能够与ERP系统在财务、制造、库存等环节进行连接,两者之间虽然关系比较独立,但由于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关系,因此会形成一定的闭环反馈结构。
CRM是一套先进的管理思想及技术手段,它通过将人力资源、业务流程与专业技术进行有效的整合,最终为企业涉及到客户或者消费者的各个领域提供完美的集成,使得企业可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并与客户建立起基于学习性关系基础上的一对一营销模式,从而让企业可以最大程度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CRM系统的主要模块包括销售自动化、营销自动化、客户服务与支持、商业智能。
ERP
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企业资源包括:物流、资金流、信息流。
3个角度
- 管理思想:管理思想的变革
- 软件产品:不是直接买来就用,需要个性化的开发与部署
- 管理系统:存在众多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有统一的规划,是互联互通的,便于事前事中监控
主要功能
- 财会管理:包括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等模块。
- 物流管理:包括分销管理、库存控制和采购管理等模块。
- 生产控制管理:包括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能力需求计划、车间控制和制造标准等模块。
- 人力资源管理:包括人力资源规划、招聘管理、工资核算、工时管理和差旅费核算等模块。
发展阶段
SCM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的计划和控制等职能。从单一的企业角度来看,是指企业通过改善上、下游供应链关系,整合和优化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以获得企业的竞争优势。
供应链中的信息流覆盖从供应商、制造商到分销商,再到零售商等供应链中的所有环节,其信息流分为需求信息流和供应信息流,这是两个不同流向的信息流。当需求信息(如客户订单、生产计划和采购合同等)从需方向供方流动时,便引发物流。同时,供应信息(如入库单、完工报告单、库存记录、可供销售量和提货发运单等)又同物料一起沿着供应链从供方向需方流动。
PDM
产品数据管理(Product Data Management,PDM)是一门用来管理所有与产品相关信息(包括零件信息、配置、文档、计算机辅助设计文件、结构、权限信息等)和所有与产品相关过程(包括过程定义和管理)的技术。PDM系统是一种软件框架,利用这个框架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对与企业产品相关的数据、开发过程以及使用者进行集成与管理,可以实现对设计、制造和生产过程中需要的大量数据进行跟踪和支持。
PLM
产品生命周期管理,
知识管理
通常,可以把知识管理工具分为三大类:
- 知识生成工具:知识的生成包括产生新的想法、发现新的商业模式、发明新的生产流程,以及对原有知识的重新合成。不同方式的知识产生模式有不同的工具对其进行支持。知识生成工具包括知识获取、知识合成和知识创新三大功能。目前,利用具有初步人工智能功能的搜索引擎和知识挖掘工具进行知识的自动获取,可以将相关的词句组合起来,帮助人们将分散的创新观点进行合成。但是,目前实现知识的创新还十分困难,只能利用一些工具实现辅助性的知识创新。
- 知识编码工具:知识编码是通过标准的形式表现知识,使知识能够方便地被共享和交流。知识编码工具的作用就在于将知识有效地存储并且以简明的方式呈现给使用者,使知识更容易被其他人使用。知识编码的困难在于,知识几乎不能以离散的形式予以表现。知识不断地积累,不断地改变,以至于人们很难对其进行清晰的区分。因此,对知识进行审核和分类是十分困难的。
- 知识转移工具:知识转移工具最终就是要使知识能在企业内传播和分享。知识的价值在于流动和使用。在知识流动的过程中存在许多障碍,使知识不能毫无阻力地任意流动。这些障碍可分成三类,分别是时间差异、空间差异和社会差异。知识转移工具可以根据各种障碍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消除障碍,使知识得到更有效的流动。
电子政务
电子政务的四种模式
- 政府对政府(G2G)(Government To Government)
- 政府对企业(G2B)或B2G(Government To Business)
- 政府对公民(G2C)或C2G(Government To Citizen)
- 政府对公务员(G2E)(Government To Employee)
3个行为主体:政府、企事业单位、公民。
电子政务,利用信息技术和其他相关技术,将其管理和服务职能进行集成,在网络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与部门分隔的制约,实现公务、政务、商务、事物的一体化管理与运行。国家和地方人口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利用,属于政府对政府的电子政务活动。
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的四种形式:
- 企业对消费者(B2C)
- 企业对企业(B2B)
- 消费者对消费者(C2C)
- 线上对线下(O2O)
EDI
电子数据交换,是电子商务活动中采用的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EDI的实施需要一个公认的标准和协议,将商务活动中涉及的文件标准化和格式化;EDI通过计算机网络,在贸易伙伴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和自动处理;EDI主要应用于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批发商之间的批发业务;EDI的实施在技术上比较成熟,但是实施EDI需要统一数据格式,成本与代价较大。
BPR
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
BPR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fundamental)的再思考和彻底性(radical)的再设计,从而获得可以用诸如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的业绩来衡量的显著性(dramatic)的成就。
BPR强调的4个核心内容:根本性、彻底性、显著性、流程。
BPR遵循的原则(3个原则)、实施的流程(8个步骤)和系统的规划(5个规划):
BI
数据挖掘
方法
- 决策树:构建树结构进行分析
- 神经网络:NN,类似统计学中的判别、回归、聚类等功能
- 遗传算法:GA,三个基本过程:繁殖(选择)、交叉(重组)、变异(突变)
- 关联规则:关联规则是描述数据之间存在关系的规则
分类
- 关联分析:挖掘出隐藏在数据间的相互关系
- 序列模式分析:侧重点是分析数据间的前后(因果)关系
- 分类分析:为每一个记录赋予一个标记再按标记分类
- 聚类分析:分类分析法的逆过程
EP
企业门户,Enterprise Portal。
分类
- 企业网站:注重单向信息传递,缺乏互动
- 企业信息门户:EIP,把各种应用系统、数据资源和互联网资源统一集成到企业门户之下
- 企业知识门户:EKP,企业网站的基础上增加知识性内容
- 企业应用门户:EAP,实际上是对企业业务流程的集成。它以业务流程和企业应用为核心,把业务流程中功能不同的应用模块通过门户技术集成在一起
- 企业通用门户:集以上四者于一身
EP实施的关键问题
- 单点登录SSO
- 业务流程整合
- 个性化配置
- 与企业应用系统的集成
- 知识转化
EAI
企业应用集成,Enterprise Application Integration。
可以实现表示集成、数据集成、控制集成、应用集成等,适用于大多数实施电子商务的企业及企业之间的应用集成,在做数据集成前必须首先对数据进行标识并编成目录。数据集成是白盒集成,表示集成和控制集成是黑盒集成。
企业应用集成技术可以消除信息孤岛,将多个企业信息系统连接起来,实现无缝集成。
- 表示集成:界面集成,将用户界面作为公共的集成点,把原有零散的各个系统界面集中在一个新的界面中,统一入口。
- 数据集成:应用集成和业务过程集成的基础。把不同来源、格式、特点性质的数据在逻辑上或物理上有机地集中,从而为企业提供全面的数据共享。ETL、数据仓库、联邦数据库都可视为数据集成。
- 控制集成:功能集成,应用集成。在业务逻辑层上对应用系统进行黑盒集成,在业务逻辑层上对应用系统进行集成的。集成点存在于程序代码中,集成处可能只需简单使用公开的API就可以访问,当然也可能需要添加附加的代码来实现。可以借助于远程过程调用、远程方法调用、面向消息的中间件等技术。
- 业务流程集成:过程集成,超越数据和系统,它由一系列基于标准的、统一数据格式的工作流组成。当进行业务流程集成时,企业必须对各种业务信息的交换进行定义、授权和管理, 以便改进操作、减少成本、提高响应速度。
其他集成:
- 消息集成:适用于数据量小、但要求频繁地、立即地、异步地数据交换场合
- 共享数据库:实时性强、可以频繁交互,数据的交换属于同步方式
- 文件传输:适用于数据量大、交换频度小、即时性要求低的情况
https://zhuanlan.zhihu.com/p/88688210
共享数据库
共享数据库是一种重要的企业应用集成方式,它通常将应用程序的数据存储在一个共享数据库中,通过制定统一的数据库模式来处理不同应用的集成需求。共享数据库为不同的应用程序提供统一的数据存储与格式定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数据语义不一致的问题,但无法完全解决该问题。在共享数据库集成中,多个应用程序可能通过共享数据库频繁地读取和修改相同的数据,这会使数据库成为一个性能瓶颈。共享数据库集成方式的一个重要限制来自外部的已封装应用,这些封装好的应用程序只能采用自己定义的数据库模式,调整和集成余地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