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行星
来源|贝多财经
中国银行研究院发布《2023年四季度经济金融展望报告》显示,今年以来全球经济呈现弱修复态势,虽然国内依旧面临较大外部环境压力,外需总体回落,但三季度经济持续恢复,经济企稳趋势初显。
在此基础上,银行业中的大多数参与者都选择灵活调整战略,经营呈现维稳态势,并在稳健发展中寻求“量价质效”的平衡。不过,民生银行(SH:600016、HK:01988)各方面的表现却都难言乐观。
整体来看,民生银行前三季度业绩颇具疲态,不仅营收利润双双跳水,衡量其资产健康程度的几项指标也都不尽如人意。此外,民生银行还面临着房地产领域的信用风险承压,合规管理方面也问题频出。
这不禁使人疑惑,昔日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小微之光”,究竟怎么了?
一、业绩疲软,盈利能力衰微
2023年前三季度,民生银行的收入为1063.04亿元,同比下降2.11%;归母净利润335.77亿元,同比下降0.60%;扣非后净利润335.56亿元,同比下降0.62%,营收端与利润端均处于下滑态势。
对比A股其他8家股份制银行,民生银行的营收规模处于中下游水平,仅高于华夏银行的771.09亿元和浙商银行的496.90亿元。营收增长率方面,除浙商银行实现了4.13%的增长之外,其余8家银行收入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但同时,民生银行也是9家上市股份制银行中少有的出现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的银行。据贝多财经了解,民生银行近年来归母净利润下行趋势相当明显,其中2020年同比下降36.25%,堪称“断崖式”下跌,2021年和2022年则分别同比微增0.21%和2.58%。
单就第三季度而言,民生银行实现收入347.65亿元,同比增长1.07%;归母净利润98.00亿元,同比增长7.22%;扣非后净利润99.00亿元,同比增长8.30%。截至三季度末,该行的资产总额为7.52万亿元,同比增长5.44%,单季表现称得上“及格”。
再看衡量银行盈利性的关键指标净利差和净息差,2023年前三季度,民生银行的净利差和净息差分别为1.40%和1.48%,较2022年同期下滑0.13和0.14个百分点。不仅如此,该行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也较2022年同期下降0.44个百分点。
贝多财经通过梳理财报发现,民生银行盈利能力的衰微早在四年前便有所显现。该行的净息差由2019年的2.11%下滑至2022年的1.60%,净利差由2019年的1.87%下滑至2022年的1.51%,降幅一度超过20%。
按照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4月10日发布的《合格审慎评估实施办法(2023年修订版)》,监管对银行净息差的评分“红线”为1.8%,低于1.8%将被扣分。以此为测算基础,民生银行的净息差已有近两年处在临界值以下。
二、地产承压,资产质量下行
截至三季度末,民生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85%、10.71%和9.05%,分别较2022年末下降0.29、0.20和0.12个百分点,未来或将面临一定的资本补充压力。
不仅如此,民生银行在资产质量与风险抵补方面亦存在隐忧。截至报告期末,该行的不良贷款率为1.55%,虽较2022年末下降0.13个百分点,但在9家上市股份制银行中处于较高水平,仅次于华夏银行的1.72%。
与此同时,民生银行的拨备覆盖率由2022年末的142.49%增至149.21%,虽上升了6.72个百分点,但该行却是上市股份制银行中唯一一家拨备覆盖率低于150%“警戒线”的银行,资产健康程度不佳。
贝多财经了解到,民生银行资产质量下行压力背后,是该行房地产行业风险的承压。该行来自房地产行业的不良贷款率由2020年末的0.69%上升至2021年末的2.66%,并于2022年末进一步升高至4.28%。
虽然民生银行未详细披露其房地产中高风险客户情况,但花旗曾在2021年研报中表示,民生银行对国内高风险房地产开发商的风险敞口约为1300亿元,占一级资本的27%,是国内大型银行中占比最高的。
需要指出的是,民生银行的房地产问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筹备多年的500亿元可转债发行计划。公开信息显示,民生银行于2017年提出发行A股可转换公司债券,该申请于2020年8月获得证监会受理。
在上交所3月发出的首轮问询函中,涉及民生银行的房地产贷款、大额融资必要性、经营情况、合规情况、舆论信息等五方面问题。两个月后,民生银行公开披露了一份超3万字的回复。
而在第二轮问询中,除了进一步要求民生银行论证大额融资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外,上交所重点关注该行的监管处罚合规、房地产客户具体情况等,要求其以表格列示报告期各期末全部房地产客户情况,包括债务违约、信用评级下调等。
这一次,面对上交所颇为犀利的问询内容,民生银行并未继续针对问询函进行回复,而是选择主动叫停500亿元融资计划,并撤回了申请文件。
三、股东暴雷,高额罚单频出
大公国际5月24日发布的评级报告显示,民生银行的主要风险来自于部分股东股权质押比例仍较高,且个别股东存在债券展期等重大负面事项,民生银行股权结构稳定性及相关关联贷款减值风险依然需要关注。
2023年初,民生银行以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为由,对其第六大股东泛海控股及其旗下两家子公司、实际控制人卢志强提起诉讼,要求武汉中心公司偿还借款本金39.72亿元、武汉中央公司偿还借款本金30.46亿元,以及相应的利息、罚息。
10月9日,一审判决结果显示,武汉中央公司于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向民生银行北京分行偿还贷款本金30.46亿元以及相应的利息、逾期罚息、复利;泛海控股和卢志强承担连带保证责任。
但随着泛海控股的预重整计划于近日被北京市第一中级法院终结,如何填平这个来自股东“暴雷”产生的财务漏洞,也将成为困扰民生银行的一大问题。
除了外部股权纠纷,2023年以来民生银行的内控管理也漏洞频出。据不完全统计,自2023年以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局公布的涉及民生银行及其分行、相关责任人的罚单高达71张,罚款金额超2.2亿元,其中涉及三张“千万元罚单”。
因微企业贷款风险分类不准确、小微企业贷款资金被挪用于房地产领域、贷后管理存在重大漏洞等14项违法违规行为,民生银行总行于今年2月被罚款6670万元,分支机构被罚款2300万元,共计罚款8970万元,并没收违法所得。
6月21日,民生银行重庆分行因2015年至2016年期间存在违规买断假贴现的商业承兑汇票;违规开立同业账户用于票据交易等10项违法违规行为,被中国银保监会重庆监管局罚款5967.8万元,相关工作人员亦受到处罚。
两个月后,民生银行又因出现规避委托贷款监管,违规利用委托债权投资业务向企业融资;违规贷款未整改收回情况下继续违规发放贷款等问题,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对其总行罚款4430万元,分支机构罚款350万元,合计4780万元。
2023年是民生银行五年发展规划中“持续增长期”的承前启后之年,但事实证明,现阶段的民生银行正在经历业绩承压、股东“暴雷”、罚单频出的寒冬,经营压力不可谓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