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媒体报道某专家称做一次 CT 患癌风险提高 43%,这个让很多朋友感到很恐慌,甚至拒绝 CT 和 X 线检查,那么这种说法到底有道理吗?
先说结论, 这其实是该话题在传播过程中省略了很多关键信息,结果造成了误读,如果仔细看看专家的详细解读,就知道不必为做CT恐慌。
视频截图
为什么这么说呢?接下来咱们就详细说说。
首先,专家提到的研究是下面这篇,2023 年 11 月发表于《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杂志上。需要指出的是,这项研究的研究对象是 22 岁以下接受过 CT 检查的青少年,而且关注的重点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此项研究随访了近 100 万名 22 岁接受过 CT 检查者,经过统计分析,研究者认为证据表明儿童 CT 检查增加了血液系统恶性肿瘤风险。而研究者的目的绝不是为了让大家都别去做 CT 检查, 而是要提醒儿科医生要更审慎地考虑 CT 检查,以及要对 CT 检查的剂量进行优化,以降低小患者的风险。
事实上,这次受访专家讲得也很全面了,只要你以“CT”“患癌风险增加 43%”等关键词进行搜索,找到一篇稍微详细一点的报道,你就会发现专家已经说得非常清楚了:
图片截自网络
实际上,关于辐射怎样才会伤害人体,也已经有大量的科普,简单总结一下就是像 CT、X 线这样的医学检查,会利用电离辐射成像,但是对普通人来说,只要剂量没有超过 100 毫西弗/年,就不会给健康带来风险。 而一次普通的 X 线检查,辐射剂量只有约 1.2 毫西弗,而一次局部的 CT 平扫,剂量通常也只是 X 线检查的几倍而已。
因此如果只是 例行体检或因诊疗需要偶尔做一次的话,辐射剂量并不会超标,不必担心。 此 外咱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中本身就存在着微量的天然的辐射,对此咱们既躲不开也没必要躲,因为对健康没有什么影响。
其实如果只是讨论还能不能做 CT,到这儿已经可以下结论了,但是这里咱们还可以再更深入地做一点探讨。
这个话题确实引起了不少人的恐慌,甚至还有人因此对 CT 检查心生厌恶甚至恐惧,不愿意去做该做的 CT 检查,更有甚者,连普通的 X 线检查都不想做了……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
是专家们说得不够准确吗?这项研究使用了近 100 万样本,很多医疗工作者不懈努力,追踪了很长时间得出了这个结论,并且经过了同行评议,要推翻这项研究的结论,恐怕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而该项研究也明确指出了,研究目的是让儿科医生,在给孩子做检查的时候,要更慎重地考虑 CT 的使用,范围限定得非常清晰。
而且, 只要你去看了详细报道,就会发现专家讲得非常全面,不仅 介绍了这项研究的背景,还强调了辐射伤害和剂量的关系,也说了正常按需检查并不用担心和焦虑,并提到某些肺癌高危人群可以定期做胸部低剂量 CT 来筛查。 而且受访专家谈到 CT 可能的风险,更多的是为了劝阻那些稍微有点咳嗽就想做次 CT 看看的患者——明明有更便宜和辐射更小的检查。
是媒体报道有问题吗?媒体有责任把一些新的研究,还有一些专家的见解传达给大众。媒体也需要把精简出的最重要的结论放在报道的最前面,标题里面还常会省略掉一些看起来不那么重要的因素,只突出最重点就能抓人眼球的词句,短视频也是如此。很多社交平台的运营人员思路也类似,肯定会选最简短劲爆的结论当作话题。当然,这也是当下相关行业的日常操作,也许不应苛责。
那么是老百姓理解有误,因为不了解相关知识自己吓自己吗?更不是了,试问有谁不关心自己的健康呢?只是大家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忙,不可能每个人再去学医。 而且我们时间都很有限,不可能看到一篇报道就去查论文。 对大多数朋友来说,可能更多的是看到个抓人眼球的大标题,点进去匆匆扫一眼就翻下一条或者去忙自己的事了。 而大家越忙时间越紧,媒体就得把内容做得越简短有力,标题起得越耸人听闻,这样才有人看……
坏消息是,这种现状恐怕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难以改变,好消息是,如果我们了解该如何正确看待新闻报道中的健康风险,就能减少一些焦虑。
现在人们都分外关注自己的健康,对任何可能危及健康的事都非常敏感,但很多情况下这是没必要的,以下两条建议,可能有助于帮大家减少焦虑:
关于风险,特别是医疗健康方面的风险,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区分绝对风险和相对风险。二者怎么区别?举个例子,假设某种疾病发病率为 1 例/万人,这就是所谓的绝对风险。如果后来我们发现某种因素能让这种病的发病率变成 2 例/万人,那就可以说某种因素让该病风险提高了 100%,这就是相对风险。
比起每万人多了 1 例,显然风险提高了 100% 看起来更吓人,尽管联系上下文他们其实是一回事。而前文中提到的关于“患癌风险增加 43%”的研究,结论之一就是每 10000 名接受 CT 检查的儿童,预计有 1~2 人会在之后的 12 年内,因辐射暴露,患上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看到“ 1~2 人/万人”“ 12 年”,是不是感觉好像没那么严重了?
其实很多健康风险都是如此,如果知道了它实际上只会让每万人中增加一例患者,,我们作为个人可能就不会因此过于焦虑。但对医学专业人士来说,从宏观上来看发病率百分比稍有变动,再乘以庞大人口基数,背后可能就意味着成千上万条人命,因此他们才更需要仔细研究到底发生了什么。
先简单对比一下极度简化后的热搜话题和专家的解释。
一眼看过去,我们就能发现少了太多的信息。 原来的研究明明聚焦在特定人群的特定癌症上,把关键信息省掉之后,就成了“所有人做 CT 患癌风险都会增加了”,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流量密码”吧。
因此对于疾病风险,特别是癌症领域的信息,我们一定要搞清楚,癌跟癌不一样,同一种癌不同分期不同病情又不一样,而不同的人群的风险,往往也有区别。类似的, 部分癌症筛查,往往也只推荐相应的高危人群去做,非高危人群去做意义不大。 所以咱们千万别看到个“癌”字就高度紧张,自己对号入座,平添焦虑。
有句歌词唱得好:谁不想余生过得安稳……但是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没人能够抗拒,风险和不确定性一定会伴随我们生命的始终。而我们中的绝大部分人又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医学,所以我们更需要专业人士和专业的媒体,来帮我们澄清细节。
一方面媒体在报道内容的时候要详实。另外一方面我们也要知道, 报道的就算是事实,但报道方式、详略也会影响我们的认知,让我们只记住了耸人听闻的标题,而忽略了更重要的细节 ,而这可能让我们增加了焦虑,甚至会让我们做出错误的健康决策。
先说结论, 这其实是该话题在传播过程中省略了很多关键信息,结果造成了误读,如果仔细看看专家的详细解读,就知道不必为做CT恐慌。
视频截图
为什么这么说呢?接下来咱们就详细说说。
患癌风险增加 43%?
我还能做 CT 吗?
首先,专家提到的研究是下面这篇,2023 年 11 月发表于《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杂志上。需要指出的是,这项研究的研究对象是 22 岁以下接受过 CT 检查的青少年,而且关注的重点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此项研究随访了近 100 万名 22 岁接受过 CT 检查者,经过统计分析,研究者认为证据表明儿童 CT 检查增加了血液系统恶性肿瘤风险。而研究者的目的绝不是为了让大家都别去做 CT 检查, 而是要提醒儿科医生要更审慎地考虑 CT 检查,以及要对 CT 检查的剂量进行优化,以降低小患者的风险。
事实上,这次受访专家讲得也很全面了,只要你以“CT”“患癌风险增加 43%”等关键词进行搜索,找到一篇稍微详细一点的报道,你就会发现专家已经说得非常清楚了:
图片截自网络
实际上,关于辐射怎样才会伤害人体,也已经有大量的科普,简单总结一下就是像 CT、X 线这样的医学检查,会利用电离辐射成像,但是对普通人来说,只要剂量没有超过 100 毫西弗/年,就不会给健康带来风险。 而一次普通的 X 线检查,辐射剂量只有约 1.2 毫西弗,而一次局部的 CT 平扫,剂量通常也只是 X 线检查的几倍而已。
因此如果只是 例行体检或因诊疗需要偶尔做一次的话,辐射剂量并不会超标,不必担心。 此 外咱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中本身就存在着微量的天然的辐射,对此咱们既躲不开也没必要躲,因为对健康没有什么影响。
其实如果只是讨论还能不能做 CT,到这儿已经可以下结论了,但是这里咱们还可以再更深入地做一点探讨。
CT引发公众焦虑,发生了什么?
这个话题确实引起了不少人的恐慌,甚至还有人因此对 CT 检查心生厌恶甚至恐惧,不愿意去做该做的 CT 检查,更有甚者,连普通的 X 线检查都不想做了……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
是专家们说得不够准确吗?这项研究使用了近 100 万样本,很多医疗工作者不懈努力,追踪了很长时间得出了这个结论,并且经过了同行评议,要推翻这项研究的结论,恐怕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而该项研究也明确指出了,研究目的是让儿科医生,在给孩子做检查的时候,要更慎重地考虑 CT 的使用,范围限定得非常清晰。
而且, 只要你去看了详细报道,就会发现专家讲得非常全面,不仅 介绍了这项研究的背景,还强调了辐射伤害和剂量的关系,也说了正常按需检查并不用担心和焦虑,并提到某些肺癌高危人群可以定期做胸部低剂量 CT 来筛查。 而且受访专家谈到 CT 可能的风险,更多的是为了劝阻那些稍微有点咳嗽就想做次 CT 看看的患者——明明有更便宜和辐射更小的检查。
是媒体报道有问题吗?媒体有责任把一些新的研究,还有一些专家的见解传达给大众。媒体也需要把精简出的最重要的结论放在报道的最前面,标题里面还常会省略掉一些看起来不那么重要的因素,只突出最重点就能抓人眼球的词句,短视频也是如此。很多社交平台的运营人员思路也类似,肯定会选最简短劲爆的结论当作话题。当然,这也是当下相关行业的日常操作,也许不应苛责。
那么是老百姓理解有误,因为不了解相关知识自己吓自己吗?更不是了,试问有谁不关心自己的健康呢?只是大家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忙,不可能每个人再去学医。 而且我们时间都很有限,不可能看到一篇报道就去查论文。 对大多数朋友来说,可能更多的是看到个抓人眼球的大标题,点进去匆匆扫一眼就翻下一条或者去忙自己的事了。 而大家越忙时间越紧,媒体就得把内容做得越简短有力,标题起得越耸人听闻,这样才有人看……
坏消息是,这种现状恐怕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难以改变,好消息是,如果我们了解该如何正确看待新闻报道中的健康风险,就能减少一些焦虑。
你眼中的风险vs真实的风险
现在人们都分外关注自己的健康,对任何可能危及健康的事都非常敏感,但很多情况下这是没必要的,以下两条建议,可能有助于帮大家减少焦虑:
1
区分绝对风险和相对风险
关于风险,特别是医疗健康方面的风险,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区分绝对风险和相对风险。二者怎么区别?举个例子,假设某种疾病发病率为 1 例/万人,这就是所谓的绝对风险。如果后来我们发现某种因素能让这种病的发病率变成 2 例/万人,那就可以说某种因素让该病风险提高了 100%,这就是相对风险。
比起每万人多了 1 例,显然风险提高了 100% 看起来更吓人,尽管联系上下文他们其实是一回事。而前文中提到的关于“患癌风险增加 43%”的研究,结论之一就是每 10000 名接受 CT 检查的儿童,预计有 1~2 人会在之后的 12 年内,因辐射暴露,患上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看到“ 1~2 人/万人”“ 12 年”,是不是感觉好像没那么严重了?
其实很多健康风险都是如此,如果知道了它实际上只会让每万人中增加一例患者,,我们作为个人可能就不会因此过于焦虑。但对医学专业人士来说,从宏观上来看发病率百分比稍有变动,再乘以庞大人口基数,背后可能就意味着成千上万条人命,因此他们才更需要仔细研究到底发生了什么。
2
弄清到底是什么人得了什么病
先简单对比一下极度简化后的热搜话题和专家的解释。
一眼看过去,我们就能发现少了太多的信息。 原来的研究明明聚焦在特定人群的特定癌症上,把关键信息省掉之后,就成了“所有人做 CT 患癌风险都会增加了”,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流量密码”吧。
因此对于疾病风险,特别是癌症领域的信息,我们一定要搞清楚,癌跟癌不一样,同一种癌不同分期不同病情又不一样,而不同的人群的风险,往往也有区别。类似的, 部分癌症筛查,往往也只推荐相应的高危人群去做,非高危人群去做意义不大。 所以咱们千万别看到个“癌”字就高度紧张,自己对号入座,平添焦虑。
有句歌词唱得好:谁不想余生过得安稳……但是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没人能够抗拒,风险和不确定性一定会伴随我们生命的始终。而我们中的绝大部分人又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医学,所以我们更需要专业人士和专业的媒体,来帮我们澄清细节。
一方面媒体在报道内容的时候要详实。另外一方面我们也要知道, 报道的就算是事实,但报道方式、详略也会影响我们的认知,让我们只记住了耸人听闻的标题,而忽略了更重要的细节 ,而这可能让我们增加了焦虑,甚至会让我们做出错误的健康决策。
策划制作
来源丨科学辟谣
作者丨丁崝 科普创作者
审核丨唐芹 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部主任 研究员
策划丨丁崝
责编丨丁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