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SQL,全称 Not Only SQL,意为不仅仅是 SQL,泛指非关系型数据库。NoSQL 是基于键值对的,而且不需要经过 SQL 层的解析,数据之间没有耦合性,性能非常高。
非关系型数据库又可细分如下。
- 键值存储数据库:代表有 Redis、Voldemort 和 Oracle BDB 等。
- 列存储数据库:代表有 Cassandra、HBase 和 Riak 等。
- 文档型数据库:代表有 CouchDB 和 MongoDB 等。
- 图形数据库:代表有 Neo4J、InfoGrid 和 Infinite Graph 等。
对于爬虫的数据存储来说,一条数据可能存在某些字段提取失败而缺失的情况,而且数据可能随时调整。另外,数据之间还存在嵌套关系。如果使用关系型数据库存储,一是需要提前建表,二是如果存在数据嵌套关系的话,需要进行序列化操作才可以存储,这非常不方便。如果用了非关系型数据库,就可以避免一些麻烦,更简单高效。
MongoDB 是由 C++ 语言编写的非关系型数据库,是一个基于分布式文件存储的开源数据库系统,其内容存储形式类似 JSON 对象,它的字段值可以包含其他文档、数组及文档数组,非常灵活。
开始之前,确保已经安装好了 MongoDB 并启动了其服务,并且安装好了 Python 的 PyMongo 库。
pip3 install pymongo
连接 MongoDB 时,需要使用 PyMongo 库里面的 MongoClient。一般来说,传入 MongoDB 的 IP 及端口即可,其中第一个参数为地址 host,第二个参数为端口 port(如果不给它传递参数,默认是 27017):
import pymongo client = pymongo.MongoClient(host='localhost', port=27017)
这样就可以创建 MongoDB 的连接对象了。
MongoClient 的第一个参数 host 还可以直接传入 MongoDB 的连接字符串,它以 mongodb 开头,例如:
client = MongoClient('mongodb://localhost:27017/')
也可以达到同样的连接效果。
在MongoDB 中可以建立多个数据库。以 test 数据库为例来说明,下一步需要在程序中指定要使用的数据库:
db = client.test
这里调用 client 的 test 属性即可返回 test 数据库。当然,我们也可以这样指定:
db = client['test']
这两种方式是等价的。
MongoDB 的每个数据库又包含许多集合(collection),它们类似于关系型数据库中的表。
下一步需要指定要操作的集合,这里指定一个集合名称为 students。与指定数据库类似,指定集合也有两种方式:
collection = db.students
collection = db['students']
这样便声明了一个 Collection 对象。
接下来,便可以插入数据了。对于 students 这个集合,新建一条学生数据,这条数据以字典形式表示:
student = {'id': '20170101','name': 'Jordan','age': 20,'gender': 'male' }
这里指定了学生的学号、姓名、年龄和性别。接下来,直接调用 collection 的 insert 方法即可插入数据,代码如下:
result = collection.insert(student)
# pymongo==3.9及以下collection生效 print(result)
在 MongoDB 中,每条数据其实都有一个_id 属性来唯一标识。如果没有显式指明该属性,MongoDB 会自动产生一个 ObjectId 类型的_id 属性。insert() 方法会在执行后返回_id 值。
运行结果如下:
6669952f21c188a3853476e6
当然,我们也可以同时插入多条数据,只需要以列表形式传递即可,示例如下:
student1 = {'id': '20170101','name': 'Jordan','age': 20,'gender': 'male' }student2 = {'id': '20170202','name': 'Mike','age': 21,'gender': 'male' }
result = collection.insert([student1, student2])
print(result)
返回结果是对应的_id 的集合:
DeprecationWarning: insert is deprecated. Use insert_one or insert_many instead.result = collection.insert([student1, student2]) [ObjectId('6669abfc9aac181a724098c6'), ObjectId('6669abfc9aac181a724098c7')]
在 PyMongo 3.x 版本中,官方已经不推荐使用 insert() 方法了。当然,继续使用也没有什么问题。官方推荐使用 insert_one() 和 insert_many() 方法来分别插入单条记录和多条记录:
student = {'id': '20170101','name': 'Jordan','age': 20,'gender': 'male' }result = collection.insert_one(student) print(result) print(result.inserted_id)
运行结果如下:
<pymongo.results.InsertOneResult object at 0x000001FBDFD52B80>
6669ad6bda2d4c31ff51ae24
与 insert() 方法不同,这次返回的是 InsertOneResult 对象,可以调用其 inserted_id 属性获取_id。
对于 insert_many() 方法,我们可以将数据以列表形式传递,示例如下:
student1 = {'id': '20170101','name': 'Jordan','age': 20,'gender': 'male' }student2 = {'id': '20170202','name': 'Mike','age': 21,'gender': 'male' }result = collection.insert_many([student1, student2]) print(result) print(result.inserted_ids)
运行结果:
<pymongo.results.InsertManyResult object at 0x0000022B32E20440> [ObjectId('6669ae62f8eee71791d56b5b'), ObjectId('6669ae62f8eee71791d56b5c')]
该方法返回的类型是 InsertManyResult,调用 inserted_ids 属性可以获取插入数据的_id 列表。
插入数据后,可以利用 find_one() 或 find() 方法进行查询,其中 find_one() 查询得到的是单个结果,find() 则返回一个生成器对象。示例如下:
import pymongoclient = pymongo.MongoClient(host='localhost', port=27017) db = client.test collection = db.studentsresult = collection.find_one({'name': 'Mike'}) print(type(result)) print(result)
查询 name 为 Mike 的数据,它的返回结果是字典类型,运行结果如下:
<class 'dict'> {'_id': ObjectId('6669abfc9aac181a724098c7'), 'id': '20170202', 'name': 'Mike', 'age': 21, 'gender': 'male'}
可以发现,多了_id 属性,这就是 MongoDB 在插入过程中自动添加的。
也可以根据 ObjectId 来查询,此时需要使用 bson 库里面的 objectid:
from bson.objectid import ObjectIdresult = collection.find_one({'_id': ObjectId('6669abfc9aac181a724098c7')}) print(result)
查询结果依然是字典类型,具体如下:
{'_id': ObjectId('6669abfc9aac181a724098c7'), 'id': '20170202', 'name': 'Mike', 'age': 21, 'gender': 'male'}
如果查询结果不存在,则会返回 None。
对于多条数据的查询,可以使用 find() 方法。例如,这里查找年龄为 20 的数据,示例如下:
results = collection.find({'age': 20}) print(results) for result in results:print(result)
运行结果如下:
<pymongo.cursor.Cursor object at 0x000001360A251290> {'_id': ObjectId('6669952f21c188a3853476e6'), 'id': '20170101', 'name': 'Jordan', 'age': 20, 'gender': 'male'} {'_id': ObjectId('6669aa608a7a1ca573f50a57'), 'id': '20170101', 'name': 'Jordan', 'age': 20, 'gender': 'male'} {'_id': ObjectId('6669ab12aa8d37494f2fa065'), 'id': '20170101', 'name': 'Jordan', 'age': 20, 'gender': 'male'} {'_id': ObjectId('6669ab189941351aa1f09d6a'), 'id': '20170101', 'name': 'Jordan', 'age': 20, 'gender': 'male'} {'_id': ObjectId('6669abc09d79850f07ba8e35'), 'id': '20170101', 'name': 'Jordan', 'age': 20, 'gender': 'male'} {'_id': ObjectId('6669abfc9aac181a724098c6'), 'id': '20170101', 'name': 'Jordan', 'age': 20, 'gender': 'male'}
返回结果是 Cursor 类型,它相当于一个生成器,需要遍历取到所有的结果,其中每个结果都是字典类型。
如果要查询年龄大于 20 的数据,则写法如下:
results = collection.find({'age': {'$gt': 20}})
这里查询的条件键值已经不是单纯的数字了,而是一个字典,其键名为比较符号 $gt,意思是大于,键值为 20。比较符号表如下:
符 号 | 含 义 | 示 例 |
---|---|---|
$lt | 小于 | {'age': {'$lt': 20}} |
$gt | 大于 | {'age': {'$gt': 20}} |
$lte | 小于等于 | {'age': {'$lte': 20}} |
$gte | 大于等于 | {'age': {'$gte': 20}} |
$ne | 不等于 | {'age': {'$ne': 20}} |
$in | 在范围内 | {'age': {'$in': [20, 23]}} |
$nin | 不在范围内 | {'age': {'$nin': [20, 23]}} |
还可以进行正则匹配查询。例如,查询名字以 M 开头的学生数据,示例如下:
results = collection.find({'name': {'$regex': '^M.*'}})
使用 $regex 来指定正则匹配,^M.* 代表以 M 开头的正则表达式。
这里将一些功能符号再归类为表 5-4。
表 5-4 功能符号
符 号 | 含 义 | 示 例 | 示例含义 |
---|---|---|---|
$regex | 匹配正则表达式 | {'name': {'$regex': '^M.*'}} | name 以 M 开头 |
$exists | 属性是否存在 | {'name': {'$exists': True}} | name 属性存在 |
$type | 类型判断 | {'age': {'$type': 'int'}} | age 的类型为 int |
$mod | 数字模操作 | {'age': {'$mod': [5, 0]}} | 年龄模 5 余 0 |
$text | 文本查询 | {'$text': {'$search': 'Mike'}} | text 类型的属性中包含 Mike 字符串 |
$where | 高级条件查询 | {'$where': 'obj.fans_count == obj.follows_count'} | 自身粉丝数等于关注数 |
这些操作的更详细用法,可以在 MongoDB 官方文档找到: https://docs.mongodb.com/manual/reference/operator/query/。
要统计查询结果有多少条数据,可以调用 count() 方法。比如,统计所有数据条数:
count = collection.find().count() print(count)
或者统计符合某个条件的数据:
count = collection.find({'age': 20}).count() print(count)
运行结果是一个数值,即符合条件的数据条数。
排序时,直接调用 sort() 方法,并在其中传入排序的字段及升降序标志即可。示例如下:
results = collection.find().sort('name', pymongo.ASCENDING) print([result['name'] for result in results])
运行结果:
['Jordan', 'Jordan', 'Jordan', 'Jordan', 'Jordan', 'Jordan', 'Jordan', 'Jordan', 'Jordan', 'Mike', 'Mike']
这里调用 pymongo.ASCENDING 指定升序。如果要降序排列,可以传入 pymongo.DESCENDING。
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想只取某几个元素,这时可以利用 skip() 方法偏移几个位置,比如偏移 2,就忽略前两个元素,得到第三个及以后的元素:
results = collection.find().sort('name', pymongo.ASCENDING).skip(2) print([result['name'] for result in results])
运行结果:
['Jordan', 'Jordan', 'Jordan', 'Jordan', 'Jordan', 'Jordan', 'Jordan', 'Jordan', 'Jordan', 'Mike', 'Mike']
还可以用 limit() 方法指定要取的结果个数,示例如下:
results = collection.find().sort('name', pymongo.ASCENDING).skip(2).limit(2) print([result['name'] for result in results])
运行结果:
['Jordan', 'Jordan']
如果不使用 limit() 方法,原本会返回所有结果,加了限制后,会截取两个结果返回。
值得注意的是,在数据库数量非常庞大的时候,如千万、亿级别,最好不要使用大的偏移量来查询数据,因为这样很可能导致内存溢出。此时可以使用类似如下操作来查询:
from bson.objectid import ObjectId collection.find({'_id': {'$gt': ObjectId('6669ab189941351aa1f09d6a')}})
这时需要记录好上次查询的_id。
对于数据更新,可以使用 update() 方法,指定更新的条件和更新后的数据即可。例如:
condition = {'name': 'Kevin'} student = collection.find_one(condition) student['age'] = 25 result = collection.update(condition, student) print(result)
这里要更新 name 为 Kevin 的数据的年龄:首先指定查询条件,然后将数据查询出来,修改年龄后调用 update() 方法将原条件和修改后的数据传入。
运行结果:
DeprecationWarning: update is deprecated. Use replace_one, update_one or update_many instead.result = collection.update(condition, student)
返回结果是字典形式,ok 代表执行成功,nModified 代表影响的数据条数。
可以使用 $set 操作符对数据进行更新,代码如下:
result = collection.update(condition, {'$set': student})
这样可以只更新 student 字典内存在的字段。如果原先还有其他字段,则不会更新,也不会删除。而如果不用 $set 的话,则会把之前的数据全部用 student 字典替换;如果原本存在其他字段,则会被删除。
update() 方法其实也是官方不推荐使用的方法。这里也分为 update_one() 方法和 update_many() 方法,用法更加严格,它们的第二个参数需要使用 $ 类型操作符作为字典的键名,示例如下:
condition = {'name': 'Kevin'} student = collection.find_one(condition) student['age'] = 26 result = collection.update_one(condition, {'$set': student}) print(result) print(result.matched_count, result.modified_count)
调用 update_one() 方法,第二个参数不能再直接传入修改后的字典,而是需要使用 {'$set': student} 这样的形式。然后分别调用 matched_count 和 modified_count 属性,可以获得匹配的数据条数和影响的数据条数。
运行结果如下:
<pymongo.results.UpdateResult object at 0x0000019021471B80> 1 1
可以发现 update_one() 方法其返回结果是 UpdateResult 类型。
再看一个例子:
condition = {'age': {'$gt': 20}} result = collection.update_one(condition, {'$inc': {'age': 1}}) print(result) print(result.matched_count, result.modified_count)
这里指定查询条件为年龄大于 20,然后更新条件为 {'$inc': {'age': 1}},也就是年龄加 1,执行之后会将第一条符合条件的数据年龄加 1。
运行结果如下:
<pymongo.results.UpdateResult object at 0x000002DD9D2DDD00> 1 1
可以看到匹配条数为 1 条,影响条数也为 1 条。
如果调用 update_many() 方法,则会将所有符合条件的数据都更新,示例如下:
condition = {'age': {'$gt': 20}} result = collection.update_many(condition, {'$inc': {'age': 1}}) print(result) print(result.matched_count, result.modified_count)
这时匹配条数就不再为 1 条了,运行结果如下:
<pymongo.results.UpdateResult object at 0x000002DD9D2DDD00> 1 1
这时所有匹配到的数据都会被更新。(数据库中只有一条符合条件的数据)
删除操作比较简单,直接调用 remove() 方法指定删除的条件即可,此时符合条件的所有数据均会被删除。示例如下:
result = collection.remove({'name': 'Kevin'}) print(result)
运行结果:
{'n': 1, 'ok': 1.0}
这里依然存在两个新的推荐方法 ——delete_one() 和 delete_many()。示例如下:
result = collection.delete_one({'name': 'Jordan'}) print(result) print(result.deleted_count) result = collection.delete_many({'age': {'$lt': 20}}) print(result.deleted_count)
运行结果:(数据库没数据了,以实际情况为准)
<pymongo.results.DeleteResult object at 0x00000259BD4ADD40>
0
0
delete_one() 即删除第一条符合条件的数据,delete_many() 即删除所有符合条件的数据。它们的返回结果都是 DeleteResult 类型,可以调用 deleted_count 属性获取删除的数据条数。
PyMongo 还提供了一些组合方法,如 find_one_and_delete()、find_one_and_replace() 和 find_one_and_update(),它们是查找后删除、替换和更新操作,其用法与上述方法基本一致。
还可以对索引进行操作,相关方法有 create_index()、create_indexes() 和 drop_index() 等。
关于 PyMongo 的详细用法,可以参见官方文档:http://api.mongodb.com/python/current/api/pymongo/collection.html。
另外,还有对数据库和集合本身等的一些操作,这里不再一一讲解,可以参见官方文档:http://api.mongodb.com/python/current/api/pymon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