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王阳明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 徐爱录
2023/09/07发表想法
至善是心的本体,是内在的,只要我们把‘明明德’的工夫,做到“惟精、惟一”的程度就是至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
2023/09/07发表想法
天下事理照于心
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
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只是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讲求
理”不是外在的东西,而源于人的本心。
至善只是此心纯乎天理之极便是
精一
人只要在心上下功夫,使自己具有真正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他才能根据事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行为方式。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精一
性是心之体,天是性之原,尽心即是尽性。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去其不正以全其正
天理’即是明德。‘穷理’即是‘明明德’。
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精一
◆ 陆澄录
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
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学者只从‘下学’里用功,自然‘上达’去,不必别寻个‘上达’的功夫。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以宁静为主,未必能循理
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
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
恶人之心,失其本体。
但是人由于被私欲所蒙蔽,所充塞,所以以实际的人来看,人就是有善有恶的。
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
除了人情事变则无事矣。喜怒哀乐非人情乎?自视听言动,以至富贵贫贱患难死生,皆事变也。事变亦只在人情里,其要只在‘致中和’,‘致中和’只在‘谨独’。”
王阳明所讲的“破心中贼”,实际上就是说克服、抑制自己内心不法、不良、不妥、贪婪的欲望和冲动。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定者,心之本体,天理也。动静,所遇之时也。
父之爱子,自是至情,然天理亦自有个中和处,过即是私意。
只是一件,流行为气,凝聚为精,妙用为神
喜、怒、哀、乐本体自是中和的,才自家着些意思,便过不及,便是私。”
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近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尝废照。
今眼要视时,心便逐在色上;耳要听时,心便逐在声上。
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知与充与遏者,志也,天聪明也。圣人只有此,学者当存此。
毕竟从好色、好利、好名等根上起,自寻其根便见。如汝心中决知是无有做劫盗的思虑,何也?以汝元无是心也。汝若于货、色、名、利等心,一切皆如不做劫盗之心一般,都消灭了,光光只是心之本体,看有甚闲思虑?此便是‘寂然不动’,便是‘未发之中’,便是‘廓然大公’,自然‘感而遂通’,自然‘发而中节’,自然‘物来顺应’
去得人欲,便识天理。
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
心外无物,如吾心发一念孝亲,即孝亲便是物。
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也。
至善者性也,性元无一毫之恶,故曰至善。止之,是复其本然而已。
◆ 薛侃录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假外求。
吾辈今日用功,只是要为善之心真切。此心真切,见善即迁,有过即改,方是真切功夫。如此,则人欲日消,天理日有。若只管求光景、说效验,却是助长外驰病痛,不是功夫。
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其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犹精金之所以为精,但以其成色足而无铜铅之杂也。
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此等善恶,皆由汝心好恶所生,故知是错。
无善无恶者理之静,有善有恶者气之动。不动于气即无善无恶,是谓至善
若务实之心如饥之求食、渴之求饮,安得更有功夫好名!
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
不是不可移,只是不肯移。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日不足者日有余矣,日有余者日不足矣。
尔乃贵目贱心。
◆ 答顾东桥书
路岐之险夷,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岂有不待身亲履历而已先知路岐之险夷者邪?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 答周道通书
日用功夫只是立志
大抵吾人为学,紧要大头脑,只是立志。所谓困、忘之病,亦只是志欠真切。
天理原自寂然不动,原自感而遂通。
凡今天下之论议我者,苟能取以为善,皆是砥砺切磋我也,则在我无非警惕修省进德之地矣。
◆ 答陆原静书(二)
必欲此心纯乎天理而无一毫人欲之私,此作圣之功也。必欲此心纯乎天理而无一毫人欲之私,非防于未萌之先而克于方萌之际不能也。
仁、义、礼、知,性之性也;聪、明、睿、知,性之质也;喜、怒、哀、乐,性之情也。私欲、客气,性之蔽也。
◆ 答欧阳崇一
君子之酬酢万变,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斟酌调停,无非是致其良知,以求自慊而已。
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
◆ 陈九川录
常快活,便是功夫。
◆ 黄直录
问知行合一。
先生曰:“此须识我立言宗旨。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人但得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便是圣人。
“人若矜持太过,终是有弊。”
◆ 黄修易录
汝只要在良知上用功。良知存久,黑窣窣自能光明矣。
且如读书时,良知知得强记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欲速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夸多斗靡之心不是,即克去之。
2023/10/07发表想法
人自累于得失耳!
人自累于得失耳!
人自累于得失耳!
人孰无根,良知即是天植灵根,自生生不息。但着了私累,把此根戕贼蔽塞,不得发生耳。
◆ 钱德洪录
天命之谓性’,命即是性。‘率性之谓道’,性即是道;‘修道之谓教’,道即是教。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2023/10/07发表想法
远离内耗:
若只着在事上茫茫荡荡去思,教做远虑,便不免有毁誉、得丧、人欲搀入其中,就是将迎了
“喜、怒、哀、惧、爱、恶、欲,谓之七情,七情俱是人心合有的。但要认得良知明白。
七情顺其自然之流行,皆是良知之用,不可分别善恶,但不可有所着。七情有着,俱谓之欲,俱为良知之蔽。
须是大哭一番了方乐,不哭便不乐矣。虽哭,此心安处即是乐也。本体未尝有动。
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 黄以方录
通过学习来培植自己的德性;通过质疑问难来弄懂自己不明白的问题;用对待事物的仁爱之心来支配自己的行动,并使天下百姓受到恩惠。
人行走于世间,有所追有所求是无可厚非的,但在追逐的过程中要学会适可而止,自我约束,不要让自己逾越了道德的界限。
有心俱是实,无心俱是幻。无心俱是实,有心俱是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