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DRAM 带宽
1.1 DRAM 核心阵列结构
- 每个 DRAM 核心阵列约有 \(16M\) bits
- 每个 bits 存储在由一个晶体管组成的微小电容器中
- 超小型(8x2-bit)DRAM 内核阵列
1.2 DRAM 核心阵列速度慢
-
从核心阵列单元读取数据的过程非常缓慢
-
DDR:Core speed = \(\frac{1}{2}\) interface speed
-
DDR2 / GDDR3:Core speed = \(\frac{1}{4}\) interface speed
-
DDR3 / GDDR4:Core speed = \(\frac{1}{8}\) interface speed
-
\(\cdots\) 之后可能会更糟
-
1.3 DRAM Bursting
- 对于 DDR{2,3} SDRAM 内核,时钟频率为接口速度的 \(\frac{1}{N}\):
- 将同一行的 DRAM bits 一次性加载(\(N × interface\ width\))到内部缓冲区,然后以接口速度分 N 步传输
- DDR3 / GDDR4:\(buffer\ width = 8X\ interface\ width\)
1.3.1 DRAM Bursting Timing 示例
现代 DRAM 系统设计为始终以 burst 模式访问。burst bytes 被传输到处理器,但在访问非连续位置时会被丢弃。
1.3.2 DRAM Bursting with Banking
- 多个 DRAM Banks 结构
- DRAM Bursting with Banking
1.4 GPU 片外内存子系统
- NVIDIA RTX6000 GPU
- global memory 峰值带宽 = \(672GB/s\)
- global memory (GDDR6) 接口 @7GHz
- \(14\ Gbps\) 针脚速度
- 对于 GDDR6 32 位接口,我们只能维持约 \(56\ GB/s\) 的速度
- 我们需要更大的带宽(\(672\ GB/s\)), 因此需要 12 个 memory channels
2. CUDA 中的内存聚合
2.1 DRAM Burst —— 系统视图
-
每个地址空间被划分为 burst 段
- 每当访问一个位置时,同一 burst 段中的所有其他位置也会被传送到处理器中
-
基本示例如图:16-byte 地址空间,4-byte burst 段
- 实际上,我们至少有 4GB 的地址空间,burst 段大小为 128-byte 或更多
2.2 内存聚合
当一个 warp 中的所有 thread 都执行一个 load 指令时,如果所有被访问的位置都属于同一 burst 段,那么只会发出一个 DRAM 请求,并且访问是完全聚合的。
2.3 非聚合访问
- 当被访问的位置跨越 burst 段边界时:
- 聚合失败
- 发出多个 DRAM 请求
- 访问未完全聚合
- 访问和传输的部分 bytes 未被 threads 使用
2.4 如何判断一个访问是否聚合
- 如果数组访问中的索引形式为
- 线性内存空间中的二维 C 阵列(按地址递增的线性化顺序)
2.4.1 基本矩阵乘法的两种访问模式
i
是 kernel code 内积循环中的循环计数器,A 大小为 \(m\times n\),B 大小为 \(n\times k\)。
- B 访问模式是聚合的
- A 访问模式不是聚合的
2.4.2 加载输入 tiles
让每个 thread 在与其 C 元素相同的相对位置加载一个 A 元素和一个 B 元素。
int tx = threadIdx.x
int ty = threadIdx.y
访问 tile 0 2D 索引:
A[Row][tx]
B[ty][Col]
原始访问模式 (Original Access Pattern)
在左上角的 d_M
矩阵和右上角的 d_N
矩阵中,红色线条代表传统的逐元素访问方式。在这种模式下:
- 每个线程直接从全局内存中获取所需的矩阵元素,并进行计算。
- 这种访问方式可能导致频繁的全局内存访问,效率较低,因为每次访问都要从全局内存中读取数据。
分块访问模式 (Tiled Access Pattern)
在分块访问模式中:
d_M
和d_N
矩阵被分成多个小块(蓝色区域),每个小块会被加载到共享内存中。- 每个线程块只需要将其负责的矩阵 tile 拷贝到共享内存,然后对共享内存中的数据进行计算。
- 通过将小块 tile 加载到共享内存中,线程可以更快地重复使用共享内存中的数据,从而减少了全局内存的访问频率,提高了整体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