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Edison。
最近入坑黄佳老师的《AI应用实战课》,记录下我的学习之旅,也算是总结回顾。
今天是我们的第2站,了解下scikit-learn框架(简称sk-learn)及相关的常用可视化库,一起和机器学习说声“Hello World”!
机器学习是什么?
上一篇,我们了解到: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的本质是:用函数模拟事物关系。机器学习约等于从数据中习得一个函数完成某个任务,如价格预测、图像识别等。
那么,作为一个CRUD程序员,要快速入门机器学习,基于Python语言和其丰富的机器学习生态,可以让我们快速了解入坑。
为了实现今天的目标,建议你安装以下工具:
-
Anaconda 3 (也可以不用,但对新手来说这个比较方便,Python也一起安装了)
-
Python 3.12 (如果不安装Anaconda,那么需要单独安装Python SDK)
-
Visual Studio Code,同时在VS Code中安装两个扩展
-
Python
-
Jupyter
这里重点说下 Ananconda、Jupyter 和 Python 的关系,如下图所示。Jupyter Notebook是一个像学习笔记风格的Python IDE,非常适合我们这样的Python新手,不过呢,这里我们不使用独立的Jupyter Notebook,而是在Visual Studio Code使用Jupyter的扩展即可。
scikit-learn机器学习框架
有了上面的开发工具,我们就需要一把剑了,这把剑就是机器学习框架,这里我们选择scikit-learn。
在Python生态中,大多数只能称其为库(Library),而只有像TensorFlow、Pytorch和Scikit-Learn才能被称之为框架(Framework)。
scikit-learn也称sk-learn,是目前最流行的开源机器学习工具,它基于NumPy、SciPy和Matplotlib这几个库构建,支持如下所示的各种常见的分类、回归和聚类算法,简直就是一站式算法和模型服务到家:
-
支持向量机(SVM)
-
随机森林
-
梯度提升
-
K-Means
-
DBSCAN等等
除此之外,scikit-learn还提供了一系列的工具,可以做数据预处理、特征选择、模型评估,还有一系列的机器学习流程的pipeline,方便我们可以直接上手做实际的项目。
最后,scikit-learn是开源项目,有广泛的社区支持,和其他开源库如NumPy, SciPy, Pandas, matplotlib, seaborn, plotly等有良好的集成,可以方便地结合在一起使用。
数据可视化展示库
做机器学习时,往往需要做一些数据分析结果的可视化展示从而让枯燥的数字变得有趣,这就可以用到几个可视化库如Matplotlib、Seaborn 以及 Plotly。
首先,Matplotlib 是 Python 生态中最老牌的可视化库,画图功能超多,从简单的折线图到复杂的3D图表都不在话下。特点是简单、灵活、支持多种图形,科研必备。
其次,Seaborn 库就是基于 Matplotlib 开发的一个统计可视化神器,它不光能画出好看的图,还自带统计功能。特点是易用、美观,专注于统计图形。
最后,Plotly是一个交互式的、开源的绘图库,它支持许多独特的图表类型,覆盖广泛的领域,如统计、金融、地理、科学和三维用例。
如何选择机器学习算法?
scikit-learn社区为机器学习新手提供了一个算法选择指南,我们可以根据现状来做选择题,可以大大提升我们的效率。
从上图可以看出,基于已有数据量和是否做类别预测,进行分支选择,就能知道该怎么玩,有点像所谓的最佳实践指南。
做预测类别,就走分类算法。如果走分类场景时数据没有标签,就走聚类算法。
预测数值,就走回归算法。
进行数据可视化,就走降维算法。
Hello World!
这里我们使用scikit-learn来写个hello world! 这是一个使用降维算法做数据展示的简单示例demo,来自scikit-learn内置的教学用的小型标准数据集:鸢尾花数据集Iris。
该数据集包含了 150 个鸢尾花的数据,其中每个数据点都有 4 个特征(萼片长度、萼片宽度、花瓣长度、花瓣宽度)和 3个标签(鸢尾草-setosa、蝴蝶花-versicolor、维吉尼亚鸢尾-virginica,代表鸢尾花的3种类别)。该数据集最初由 R.A. Fisher 在 1936 年发布,目前在sk-learn中用来做机器学习入门,测试分类算法性能 以及 进行数据可视化和降维的练习。这里,我们就在Visual Studio Code中新建一个 hello-sk-learn.ipynb 文件,开始我们的第一个机器学习程序,做一个简单的降维展示。注意:这里我们作为算法使用者,不需要关心其内部原理和实现,仅仅体验怎么用。
首先,我们从sk-learn导入数据集和加载数据集:
from sklearn import datasets # 导入数据集 iris = datasets.load_iris() # 加载数据集print("feature names:", iris.feature_names) # 查看有哪些特征 print("tag names:", iris.target_names) # 查看有哪些标签(类别) X = iris.data # 特征 y = iris.target # 标签
这里,我们还打印出了特征集 和 标签集,显示如下内容:
feature names: ['sepal length (cm)', 'sepal width (cm)', 'petal length (cm)', 'petal width (cm)'] tag names: ['setosa' 'versicolor' 'virginica']
其次,我们从sklearn导入PCA算法(做主成分分析的算法),加载模型,执行数据降维任务(这里是从4个特征降到2个特征):
from sklearn.decomposition import PCA # 导入PCA算法(主成分分析) pca = PCA(n_components=2) # 加载模型,指定保留两个主要特征 X_r = pca.fit(X).transform(X) # 执行降维
这里的X_r就是降维后的2个主要特征集。可以看到,要做降维,只需要一个fix和transform两个函数调用即可,十分方便!基本的降维算法使用就是这两步了。
最后,为了方便我们直观看到,使用matplotlib进行一个数据展示,将降维后的特征进行可视化,通过定义三种不同的颜色来显示目标标签: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target_names = iris.target_names colors = ["navy", "turquoise", "darkorange"] for color, i, target_name in zip(colors, [0, 1, 2], target_names):plt.scatter(X_r[y == i, 0], X_r[y == i, 1], color=color, alpha=0.8, lw=2, label=target_name) plt.legend(loc="best", shadow=False, scatterpoints=1) plt.figure()
最终Run起来的结果展示如下图所示:
从上面的点状图可以明显地看到,在接近的特征值下,同一种类的鸢尾花会大致集中在一起。
小结
本文快速搭建了Python机器学习的开发环境,并通过一个简单的降维示例学习了scikit-learn的基本用法,完成了一个hello world程序。
最后,听闻Microsoft在Visual Studio Code中免费开放使用GitHub Copilot,这对于我们开发者来说是真正的好消息!大家都去用起来吧,有机会多多交流哈!
推荐学习
黄佳,《AI应用实战课》(课程)
黄佳,《图解GPT:大模型是如何构建的》(图书)
黄佳,《动手做AI Agent》(图书)
作者:周旭龙
出处:https://edisonchou.cnblogs.com
本文版权归作者和博客园共有,欢迎转载,但未经作者同意必须保留此段声明,且在文章页面明显位置给出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