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第一篇文章,不聊技术,聊聊今年的计划,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24年的第一篇文章中,我用“苟住求活”这个词形容了我当时的判断,如今回过头再看2024年,大家都过的很挣扎。经济环境进一步恶化,就业机会越发的稀少,降本增效降薪裁员,是去年很多人的真实经历。
今年的判断依然没有大的改变,很多人会在这一波经济下行和产业革命浪潮下被淘汰,成为时代奔涌向前的牺牲品。唯一的区别在于,以 AI 大模型为代表的全新力量,会在今年出现更大的变革,带来很多新的机会。
当然,这些判断仅是我的一家之言,听听就好。
下图是以 IT 技术变革所带来的互联网行业不同阶段变化趋势图:
前面几个阶段自不用多言,都是大家的亲身经历。我们目前正处在互联网行业的衰退期(退潮),同时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全新力量,正在快速的侵蚀互联网行业,并大概率在今年,向其他行业扩张。
人类历史上每次出现新的技术,都会大幅度提高科技文化水平,以及生产效率。
纵观历史上的几次技术革命,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一个规律:每次技术革命相比于上一次,出现的间隔更短,爆发的频次更快,带来的变革更大,影响的范围更广。
以汽车上的智能驾驶为例,二十年前智能驾驶只在宣传中,十年前ACC功能基本30W以上的车才有,还需要额外选配。五年前高速和城市高架路智驾是少部分新势力的噱头游戏,而到了如今,已经开始下放到15W价位的车。
智能驾驶并不是个例,在其他领域类似的案例不胜枚举。但时间往前推到二十世纪末,智能驾驶对大众来说,是不可想象的一种存在。
科技最大的价值是什么?科技最大的价值就是平权,不断拉低入门水平,让更多的人可以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和价值。
回到本文的主题,聊聊互联网行业当下及未来的趋势。
互联网及相关领域已经进入了衰退期,潮水退去,岗位减少,薪资待遇去泡沫。十年前进入互联网行业,百万年薪对普通人来说有点难,但五十万年薪只要本科学历,能力足够基本就能够得到。
而现在,互联网行业开始逐渐演变成了新时代的工厂,需要的是经济适用型软件工程师。所谓的经济适用型软件工程师,就是3-5年经验,能完成常规工作的人。如何理解这句话?
微观上来说,基础技术设施建设足够完善,各种技术体系和方法论也有太多可参考的案例和落地路径,已经不需要太多技术专家岗位来做锦上添花的事情。
宏观上来说,经济下行没钱了,互联网公司烧钱圈市场再盈利的那一套轻资产赚钱逻辑行不通了。
还有一个更大的因素,教育的普及让市场有了更多物美价廉的劳动力,稳定才是社会最大的底座。为了让这些劳动力快速就业,那些30-35岁正值个人能力和经验巅峰但略有资产积累的前辈,就只能乖乖让路。
从生态平衡的角度来说,这是社会这个巨大生态的一种淘汰策略。或者说,供需关系产生了变化,爆发期形成的的买方卖方市场关系,在此刻迎来了倒转。
在这种巨大的趋势下,普通人该如何选择呢?
要么在这辆逐渐衰败的列车上等待慢性死亡,要么转岗转型到职业生涯更长的行业和岗位,要么从此刻开始探索自己的第二曲线。在第一曲线还未走到末尾时,熬过这个新旧科技和经济周期切换的阶段,焕发第二春。
这个切换周期,已经不远了。
最后回到 AI 大模型方面,聊聊这个新质生产力。
以过去三年的趋势来看,太多的力量押注了 AI 大模型。押注意味着大量的资源涌入,同时也意味着会出现很多新的机会。
看到这里先不要急着投身其中,因为目前 AI 领域依然处在探索阶段,即基础设施建设阶段。有心关注的同学或多或少会知道,24年涌现了很多 AI 相关的基础工具,比如字节的豆包大模型、MarsCode编译器、扣子智能体平台。
其中大模型可以视作操作系统,编译器为生产工具,智能体平台为应用商店。感觉是不是少了点什么?是的,缺少用户和各种应用工具。
用户代表市场,应用工具(移动互联网时代的APP)是用户和科技之间的链接。只有出现出圈火爆的应用,有更多的用户参与使用并产生付费或变现路径,才会进入到快速发展期和爆发期。
现在基础设施完成了基本建设并且在快速迭代,基础设施的使用成本在以月为单位成量级的下降,这意味着此时 AI 应用领域还是一片蓝海,试错成本低,有太多的未知领域还未被占领。
当一个新的领域出现机会时,一般会有这四种人:看不见、看不懂、看不起、来不及。我个人的角度,当下投身于此并多做一些尝试,可以成为介于第二种和第三种人之间的人群,我将其称之为冒险家。
如本文标题所述,勇于探索,并不是让你投身于 AI 大模型的研发领域,因为技术门槛和壁垒太高,且需要大量的关系和资源,这并不是普通人能玩得来的游戏。
而应用层目前尚是蓝海,且基础技术设施和生产工具已经具备较为完善的能力,接下来就是各种应用层工具冒头,直到量变产生质变。
人要想赚到超过自身能力均值的钱,只能依附于宽广的上升趋势,或者去往价值洼地。
AI是未来,但目前还未形成主线合力,大家都在摸索尝试,早点进场,才有机会。对于第二波进场的人,基于 AI 大模型和智能体的各种小而美的应用,是未来两到三年的甜头。
与之相关的产品,以及相关的工作岗位,会在未来三到五年成批涌现,赚到超过均值的钱。
最后,宏大叙事和趋势分析就到这儿了,讲太多也挺无聊,还是聊聊作为普通人可行的一些路径。
1、主动学习了解大模型的能力和特质。
2、利用各种 AI 工具去做一些小而美的玩意。
3、快速试错,快速迭代(成了固然可喜,失败也可以积攒经验教训)。
4、尝试将各种日常工作生活中的事务转化为借助 AI 工具来改造,或者替代。
5、先行的探索者和冒险家,除了直接掘金的收益,还能做向导、顾问、教练(愿你能懂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