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发布。
最大的看点之一,是全国数据统一大市场:统一目录标识、统一身份登记和统一接口。那么,如何实现数据的全国统一目录标识、统一身份登记和统一接口?
一、全国统一目录标识
建立数据分类标准
顶层设计规划
:由国家相关部门牵头,联合各行业专家和数据管理者,制定一套全面的数据分类框架。这个框架要涵盖经济、社会、政务等各个领域,如将数据分为金融数据、医疗数据、交通数据等大类,然后在每个大类下细分小类,像交通数据可细分为公路交通数据、铁路交通数据、低空交通数据等。
遵循国际国内标准
:参考国际上成熟的数据分类标准(如 ISO 等国际组织发布的数据标准),结合我国国情和数据特点,确保分类标准既具有先进性又符合实际应用需求。例如,在工业数据分类中,可以借鉴国外先进制造业国家的数据分类理念,同时考虑我国工业产业结构和发展重点进行本地化调整。
动态更新机制
:随着技术发展和社会变化,新的数据类型会不断出现,需要建立动态更新机制。定期评估数据分类标准的适用性,及时补充新的数据类别,修改或删除过时的分类。例如,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业的应用,可能会出现专门的人工智能训练数据类别,需要适时添加到分类体系中。
数据目录构建与标识方法
目录构建原则
:以数据分类标准为基础,构建全国统一的数据目录。数据目录应包含数据的名称、来源、格式、更新周期、存储位置等基本信息。例如,对于一个气象数据资源,目录中要注明数据是由哪个气象部门采集,数据是小时级、日级还是其他更新频率,存储在哪个数据中心等。
标识编码规则
:制定统一的标识编码规则,为每个数据资源分配唯一的标识符。可以采用层次化编码方式,将数据的分类信息、地域信息、机构信息等融入编码中。比如,以 “地区码 - 行业码 - 数据资源序列号” 的形式进行编码,方便数据的定位和管理。
目录管理系统建设
:建立集中式的数据目录管理系统,各数据拥有者和管理者按照统一规则将数据目录信息录入系统。这个系统要具备数据目录的发布、查询、更新等功能,方便用户查找和使用数据资源。同时,要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防止数据目录信息被篡改或泄露。
二、统一身份登记
身份认证体系架构设计
多层级架构
:构建一个多层级的身份认证体系,包括国家级认证中心、省级认证节点和基层认证服务点。国家级认证中心负责制定认证标准和策略,省级认证节点负责本地区身份信息的审核和管理,基层认证服务点负责收集和初步验证用户身份信息。例如,在电子政务领域,国家级认证中心规定公务员身份认证的技术标准和安全等级,省级节点对本省公务员身份进行审核,基层单位的人事部门收集和初步验证身份材料。
多种认证方式融合
:采用多种身份认证方式相结合,如基于密码的认证、生物识别技术(指纹、人脸、虹膜等)和数字证书认证。根据不同的数据敏感程度和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认证方式。例如,对于涉及国家安全等高度敏感的数据访问,可能需要采用生物识别和数字证书双重认证方式,确保身份的真实性和安全性。
身份信息采集与管理
标准化信息采集
:制定统一的身份信息采集标准,明确需要采集的信息内容,如个人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等)、联系方式、所属机构等,对于法人单位还包括营业执照信息、经营范围等。这些信息的采集要遵循法律法规,确保信息的合法性和准确性。
信息存储安全
:身份信息存储要采用加密技术,保证信息在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建立身份信息存储库,对信息进行分类存储和备份,防止信息丢失或损坏。同时,要设置严格的访问控制机制,只有经过授权的人员才能访问和管理身份信息。
信息更新与维护
:用户身份信息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如个人联系方式变更、单位信息更新等,需要建立信息更新机制。用户可以通过合法的渠道申请更新身份信息,认证机构要及时审核和更新存储库中的信息,确保身份信息的时效性。
三、统一接口
接口标准制定
跨部门协作
:由国家标准化管理部门组织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和技术专家,共同制定数据接口标准。这个标准要考虑不同行业、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交互需求,确保接口的通用性和兼容性。例如,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涉及交通、安防、环保等多个部门的数据共享,需要制定统一的接口标准,使这些部门的系统能够相互通信。
数据格式规范
:明确接口的数据格式,包括数据结构、编码方式、数据类型等。例如,规定数据接口采用 JSON 或 XML 格式传输数据,对于日期数据采用特定的日期格式(如 YYYY - MM - DD),数字数据采用合适的精度等。同时,要规范接口的数据传输协议,如 HTTP、HTTPS 等协议的使用场景和要求。
接口功能定义
:详细定义接口的功能,如数据查询接口应具备哪些查询条件和返回结果格式,数据更新接口如何进行数据更新操作等。接口功能要满足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的实际需求,确保不同系统之间能够有效地进行数据交互。
接口开发与测试
接口开发指南
:为开发者提供详细的接口开发指南,包括接口的调用方式、参数传递规则、错误处理机制等。开发者可以根据指南进行接口的开发和集成,确保接口的正确使用。例如,对于一个数据查询接口,开发指南要说明如何构造查询参数,如何处理查询结果为空或查询失败的情况。
接口测试平台建设
:建立接口测试平台,对开发完成的接口进行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和兼容性测试。通过模拟不同的应用场景和数据输入,检查接口是否符合标准要求。对于不符合标准的接口,要求开发者进行整改,直到接口通过测试为止。测试平台还可以作为接口上线前的预发布环境,提前发现和解决接口可能存在的问题。
接口管理与维护
接口注册与发布
:建立接口注册和发布机制,数据提供方将开发完成并通过测试的接口在统一的平台上进行注册和发布。发布的接口信息包括接口名称、功能描述、调用方式、服务地址等,方便数据使用方查找和调用接口。同时,要对接口的发布进行审核,确保接口符合统一标准和安全要求。
接口监控与更新
:对已发布的接口进行实时监控,监测接口的性能指标(如响应时间、吞吐量等)和调用情况(如调用次数、调用用户等)。当接口出现故障或性能下降时,及时通知接口提供方进行维护和优化。随着业务需求的变化和技术的发展,接口可能需要进行更新,要建立接口更新的规范和流程,确保接口更新不会影响数据交互的正常进行。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原创 公共数据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