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一场暴雨突袭某城市主干道。但这一次,市政人员仅用10分钟便锁定了积水点,调度泵站精准排水,避免了交通瘫痪。这背后,正是智慧排水管网信息系统的“超能力”在发挥作用。这一系统如何重塑城市排水管理?本文将深度解析其建设框架与技术内核。

一、为什么需要智慧排水管网?
传统排水管网依赖人工巡检,面对暴雨内涝、管道淤堵、污水溢流等问题往往反应滞后。据统计,我国城市排水管网平均漏损率超20%,因管网问题导致的年均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亿元。而智慧化系统通过实时监测-智能分析-动态调度的闭环管理,可将应急响应效率提升70%以上,真正实现从“被动抢险”到“主动防控”的跨越。
二、系统建设四大核心模块
1. 全息感知网络:给管网装上“神经末梢”
在重点区域布设液位计、流量计、水质传感器、井盖状态监测仪等设备,覆盖排水户接驳井、易涝点、泵站进出水口等关键节点。例如长沙雨花区通过710公里管网的7100余个监测点,实现井盖倾斜、硫化氢浓度超标等隐患秒级报警。感知层还集成5G/NB-IoT通信技术,确保数据实时回传。
2. 数据大脑:从信息孤岛到决策智库
系统依托GIS地理信息平台构建“管网一张图”,整合管线属性、运行状态、历史维护记录等200余类数据。通过大数据清洗与融合技术,将测绘数据、物联网实时数据、业务审批数据统一纳入时空数据库,支持污染溯源、内涝模拟等深度分析。如滁州市的“四类现状数据+三类规划数据”模型,可精准预测新建管线对既有管网的影响。
3. 智能应用平台:让管理看得见、管得住
健康诊断系统:AI算法根据流量波动、水质变化自动评估管道淤积度,预警寿命损耗;
动态调度系统:结合气象预报与管网负荷,提前启动调蓄池、调整泵站运行策略;

移动端闭环:养护人员通过APP接收工单,现场拍摄处理结果并回传,形成管理闭环。
4. 安全与标准体系:筑牢数字防线
系统建设遵循等保2.0标准,采用数据加密、冗余备份、权限分级等多重防护。重庆市更将智慧排水纳入“数字重庆”整体架构,确保与应急、环保等部门系统互联互通。
三、技术突破:AI与物联网的深度融合
1. AI预测模型
通过机器学习分析10年历史数据,苏州高新区系统可提前3小时预测污水外溢风险,准确率达92%。沈阳的智慧平台甚至能模拟不同雨量下内涝扩散路径,辅助制定防汛预案。
2. 数字孪生技术
在重庆某示范区,管网三维模型与实体系统同步更新,工作人员可在虚拟场景中“透视”地下5米的管道变形情况,维修成本降低40%。
地图数据的下载、转换、浏览、编辑(基于 AutoCAD),可使用此网站的相关工具: http://GeoSaaS.COM

3. 低碳化运维
精准加药系统根据进水氨氮负荷动态调节碳源投加量,使污水处理厂药耗降低15%-20%;智能井盖采用太阳能供电,续航能力达5年。
四、未来展望:从“治水”到“智水”
随着《智慧排水管网技术标准》在全国推广,未来的系统将更强调跨域协同:
与城市大脑联动:排水数据与交通、电力系统共享,暴雨时自动触发道路管制、地铁限流;
公众参与创新:市民通过小程序上报井盖异常,形成“全民网格员”监督机制;
碳足迹管理:系统核算管网维护的能耗与碳排放,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结语
智慧排水管网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城市治理思维的革新。当每一滴雨水都被精准追踪,每一条管道都能“自检自愈”,我们的城市将真正实现“暴雨不慌、清水长流”。这,正是科技赋予现代城市的韧性之美。
欢迎您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关注“GIS智慧城市”,为您提供测绘地理信息及智慧城市相关的技术、管理、行业方案和个人成长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