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面试题之redis篇

1.redis 中的数据类型有哪些

随着 Redis 版本的更新,后面又支持了四种数据类型: BitMap(2.2 版新增)、HyperLogLog(2.8 版新增)、GEO(3.2 版新增)、Stream(5.0 版新增)。 Redis 五种数据类型的应用场景:

  • String 类型的应用场景:缓存对象、常规计数、分布式锁、共享 session 信息等。
  • List 类型的应用场景:消息队列(但是有两个问题:1. 生产者需要自行实现全局唯一 ID;2. 不能以消费组形式消费数据)等。
  • Hash 类型:缓存对象、购物车等。
  • Set 类型:聚合计算(并集、交集、差集)场景,比如点赞、共同关注、抽奖活动等。
  • Zset 类型:排序场景,比如排行榜、电话和姓名排序等。

Redis 后续版本又支持四种数据类型,它们的应用场景如下:

  • BitMap(2.2 版新增):二值状态统计的场景,比如签到、判断用户登陆状态、连续签到用户总数等;
  • HyperLogLog(2.8 版新增):海量数据基数统计的场景,比如百万级网页 UV 计数等;
  • GEO(3.2 版新增):存储地理位置信息的场景,比如滴滴叫车;
  • Stream(5.0 版新增):消息队列,相比于基于 List 类型实现的消息队列,有这两个特有的特性:自动生成全局唯一消息ID,支持以消费组形式消费数据。

具体详见Redis --- 八种数据类型(基本命令)-阿里云开发者社区

2.redis为何性能如此优秀 

Redis之所以如此之快,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2.1. 内存存储

Redis将数据存储在内存中,这是其性能优势的根本。内存的读写速度远远快于磁盘,因此Redis能够实现极低的读写延迟。这使得Redis成为了缓存的理想选择,能够快速响应读请求,加速应用程序的性能。

2.2. 单线程模型

Redis采用单线程模型,看起来似乎会成为性能瓶颈。然而,Redis通过高效的事件驱动机制来应对高并发。它能够处理数以千计的并发连接,而不会出现性能下降。这得益于Redis内部的事件循环机制,它将请求排队并以非阻塞方式处理。

2.3. 数据结构支持

Redis支持多种复杂数据结构,如字符串、列表、集合、有序集合和哈希表等。这些数据结构在某些场景下能够显著提高性能。例如,有序集合可以用于实现排行榜功能,而哈希表可用于存储对象属性。

2.4. 持久化机制

尽管Redis主要是一个内存数据库,但它也支持将数据持久化到磁盘。Redis提供了两种持久化选项:快照(snapshot)和日志(append-only file)。这些机制确保了即使在服务器重启时,数据也不会丢失,从而满足了一些需要持久化数据的应用场景。

2.5. 响应式设计

Redis的设计非常响应式,它能够以微秒级的延迟响应请求。这对于需要实时数据处理的应用程序非常关键,如实时分析、聊天应用和实时游戏等。

3.为何redis6转而使用多线程

虽然 Redis 的主要工作(网络 I/O 和执行命令)一直是单线程模型,但是在 Redis 6.0 版本之后,也采用了多个 I/O 线程来处理网络请求这是因为随着网络硬件的性能提升,Redis 的性能瓶颈有时会出现在网络 I/O 的处理上

所以为了提高网络 I/O 的并行度,Redis 6.0 对于网络 I/O 采用多线程来处理。但是对于命令的执行,Redis 仍然使用单线程来处理,所以大家不要误解 Redis 有多线程同时执行命令。

Redis 官方表示,Redis 6.0 版本引入的多线程 I/O 特性对性能提升至少是一倍以上

Redis 6.0 版本支持的 I/O 多线程特性,默认情况下 I/O 多线程只针对发送响应数据(write client socket),并不会以多线程的方式处理读请求(read client socket)。要想开启多线程处理客户端读请求,就需要把 Redis.conf 配置文件中的 io-threads-do-reads 配置项设为 yes。

//读请求也使用io多线程
io-threads-do-reads yes 

同时, Redis.conf 配置文件中提供了 IO 多线程个数的配置项。

// io-threads N,表示启用 N-1 个 I/O 多线程(主线程也算一个 I/O 线程)
io-threads 4 

关于线程数的设置,官方的建议是如果为 4 核的 CPU,建议线程数设置为 2 或 3,如果为 8 核 CPU 建议线程数设置为 6,线程数一定要小于机器核数,线程数并不是越大越好。

因此, Redis 6.0 版本之后,Redis 在启动的时候,默认情况下会额外创建 6 个线程这里的线程数不包括主线程):

  • Redis-server : Redis的主线程,主要负责执行命令;
  • bio_close_file、bio_aof_fsync、bio_lazy_free:三个后台线程,分别异步处理关闭文件任务、AOF刷盘任务、释放内存任务;
  • io_thd_1、io_thd_2、io_thd_3:三个 I/O 线程,io-threads 默认是 4 ,所以会启动 3(4-1)个 I/O 多线程,用来分担 Redis 网络 I/O 的压力。

4.redis如何持久化

Redis 的读写操作都是在内存中,所以 Redis 性能才会高,但是当 Redis 重启后,内存中的数据就会丢失,那为了保证内存中的数据不会丢失,Redis 实现了数据持久化的机制,这个机制会把数据存储到磁盘,这样在 Redis 重启就能够从磁盘中恢复原有的数据。

Redis 共有三种数据持久化的方式:

  • AOF 日志:每执行一条写操作命令,就把该命令以追加的方式写入到一个文件里;
  • RDB 快照:将某一时刻的内存数据,以二进制的方式写入磁盘;
  • 混合持久化方式:Redis 4.0 新增的方式,集成了 AOF 和 RDB 的优点;

5.AOF日志如何实现的

Redis 在执行完一条写操作命令后,就会把该命令以追加的方式写入到一个文件里,然后 Redis 重启时,会读取该文件记录的命令,然后逐一执行命令的方式来进行数据恢复。

我这里以「_set name xiaolin_」命令作为例子,Redis 执行了这条命令后,记录在 AOF 日志里的内容如下图:

我这里给大家解释下。

「*3」表示当前命令有三个部分,每部分都是以「

+数字」开头,后面紧跟着具体的命令、键或值。然后,这里的「数字」表示这部分中的命令、键或值一共有多少字节。例如,「

3 set」表示这部分有 3 个字节,也就是「set」命令这个字符串的长度。

为什么先执行命令,再把数据写入日志呢?

Reids 是先执行写操作命令后,才将该命令记录到 AOF 日志里的,这么做其实有两个好处。

  • 避免额外的检查开销:因为如果先将写操作命令记录到 AOF 日志里,再执行该命令的话,如果当前的命令语法有问题,那么如果不进行命令语法检查,该错误的命令记录到 AOF 日志里后,Redis 在使用日志恢复数据时,就可能会出错。
  • 不会阻塞当前写操作命令的执行:因为当写操作命令执行成功后,才会将命令记录到 AOF 日志。

当然,这样做也会带来风险:

  • 数据可能会丢失: 执行写操作命令和记录日志是两个过程,那当 Redis 在还没来得及将命令写入到硬盘时,服务器发生宕机了,这个数据就会有丢失的风险。
  • 可能阻塞其他操作: 由于写操作命令执行成功后才记录到 AOF 日志,所以不会阻塞当前命令的执行,但因为 AOF 日志也是在主线程中执行,所以当 Redis 把日志文件写入磁盘的时候,还是会阻塞后续的操作无法执行。

6.AOF的写回策略有几种

Redis 提供了 3 种写回硬盘的策略,控制的就是上面说的第三步的过程。 在 Redis.conf 配置文件中的 appendfsync 配置项可以有以下 3 种参数可填:

  • Always,这个单词的意思是「总是」,所以它的意思是每次写操作命令执行完后,同步将 AOF 日志数据写回硬盘;
  • Everysec,这个单词的意思是「每秒」,所以它的意思是每次写操作命令执行完后,先将命令写入到 AOF 文件的内核缓冲区,然后每隔一秒将缓冲区里的内容写回到硬盘;
  • No,意味着不由 Redis 控制写回硬盘的时机,转交给操作系统控制写回的时机,也就是每次写操作命令执行完后,先将命令写入到 AOF 文件的内核缓冲区,再由操作系统决定何时将缓冲区内容写回硬盘。

我也把这 3 个写回策略的优缺点总结成了一张表格:

7.AOF过大会有什么机制

AOF 日志是一个文件,随着执行的写操作命令越来越多,文件的大小会越来越大。 如果当 AOF 日志文件过大就会带来性能问题,比如重启 Redis 后,需要读 AOF 文件的内容以恢复数据,如果文件过大,整个恢复的过程就会很慢。

所以,Redis 为了避免 AOF 文件越写越大,提供了 AOF 重写机制,当 AOF 文件的大小超过所设定的阈值后,Redis 就会启用 AOF 重写机制,来压缩 AOF 文件。

AOF 重写机制是在重写时,读取当前数据库中的所有键值对,然后将每一个键值对用一条命令记录到「新的 AOF 文件」,等到全部记录完后,就将新的 AOF 文件替换掉现有的 AOF 文件。

举个例子,在没有使用重写机制前,假设前后执行了「_set name xiaolin_」和「_set name xiaolincoding_」这两个命令的话,就会将这两个命令记录到 AOF 文件。

但是在使用重写机制后,就会读取 name 最新的 value(键值对) ,然后用一条 「set name xiaolincoding」命令记录到新的 AOF 文件,之前的第一个命令就没有必要记录了,因为它属于「历史」命令,没有作用了。这样一来,一个键值对在重写日志中只用一条命令就行了。

重写工作完成后,就会将新的 AOF 文件覆盖现有的 AOF 文件,这就相当于压缩了 AOF 文件,使得 AOF 文件体积变小了。

8.重写 AOF 日志的过程是怎样的?

Redis 的重写 AOF 过程是由后台子进程 bgrewriteaof 来完成的,这么做可以达到两个好处:

  • 子进程进行 AOF 重写期间,主进程可以继续处理命令请求,从而避免阻塞主进程;
  • 子进程带有主进程的数据副本,这里使用子进程而不是线程,因为如果是使用线程,多线程之间会共享内存,那么在修改共享内存数据的时候,需要通过加锁来保证数据的安全,而这样就会降低性能。而使用子进程,创建子进程时,父子进程是共享内存数据的,不过这个共享的内存只能以只读的方式,而当父子进程任意一方修改了该共享内存,就会发生「写时复制」,于是父子进程就有了独立的数据副本,就不用加锁来保证数据安全。

触发重写机制后,主进程就会创建重写 AOF 的子进程,此时父子进程共享物理内存,重写子进程只会对这个内存进行只读,重写 AOF 子进程会读取数据库里的所有数据,并逐一把内存数据的键值对转换成一条命令,再将命令记录到重写日志(新的 AOF 文件)。

但是重写过程中,主进程依然可以正常处理命令,那问题来了,重写 AOF 日志过程中,如果主进程修改了已经存在 key-value,那么会发生写时复制,此时这个 key-value 数据在子进程的内存数据就跟主进程的内存数据不一致了,这时要怎么办呢?

为了解决这种数据不一致问题,Redis 设置了一个 AOF 重写缓冲区,这个缓冲区在创建 bgrewriteaof 子进程之后开始使用。

在重写 AOF 期间,当 Redis 执行完一个写命令之后,它会同时将这个写命令写入到 「AOF 缓冲区」和 「AOF 重写缓冲区」

也就是说,在 bgrewriteaof 子进程执行 AOF 重写期间,主进程需要执行以下三个工作:

  • 执行客户端发来的命令;
  • 将执行后的写命令追加到 「AOF 缓冲区」;
  • 将执行后的写命令追加到 「AOF 重写缓冲区」;

当子进程完成 AOF 重写工作(_扫描数据库中所有数据,逐一把内存数据的键值对转换成一条命令,再将命令记录到重写日志_)后,会向主进程发送一条信号,信号是进程间通讯的一种方式,且是异步的。

主进程收到该信号后,会调用一个信号处理函数,该函数主要做以下工作:

  • 将 AOF 重写缓冲区中的所有内容追加到新的 AOF 的文件中,使得新旧两个 AOF 文件所保存的数据库状态一致;
  • 新的 AOF 的文件进行改名,覆盖现有的 AOF 文件。

信号函数执行完后,主进程就可以继续像往常一样处理命令了。

9.RDB 快照是如何实现的呢?

因为 AOF 日志记录的是操作命令,不是实际的数据,所以用 AOF 方法做故障恢复时,需要全量把日志都执行一遍,一旦 AOF 日志非常多,势必会造成 Redis 的恢复操作缓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Redis 增加了 RDB 快照。所谓的快照,就是记录某一个瞬间东西,比如当我们给风景拍照时,那一个瞬间的画面和信息就记录到了一张照片。

所以,RDB 快照就是记录某一个瞬间的内存数据,记录的是实际数据,而 AOF 文件记录的是命令操作的日志,而不是实际的数据。

因此在 Redis 恢复数据时, RDB 恢复数据的效率会比 AOF 高些,因为直接将 RDB 文件读入内存就可以,不需要像 AOF 那样还需要额外执行操作命令的步骤才能恢复数据。

Redis 提供了两个命令来生成 RDB 文件,分别是 save 和 bgsave,他们的区别就在于是否在「主线程」里执行:

  • 执行了 save 命令,就会在主线程生成 RDB 文件,由于和执行操作命令在同一个线程,所以如果写入 RDB 文件的时间太长,会阻塞主线程
  • 执行了 bgsave 命令,会创建一个子进程来生成 RDB 文件,这样可以避免主线程的阻塞

Redis 还可以通过配置文件的选项来实现每隔一段时间自动执行一次 bgsave 命令,默认会提供以下配置:

save 900 1
save 300 10
save 60 10000

别看选项名叫 save,实际上执行的是 bgsave 命令,也就是会创建子进程来生成 RDB 快照文件。 只要满足上面条件的任意一个,就会执行 bgsave,它们的意思分别是:

  • 900 秒之内,对数据库进行了至少 1 次修改;
  • 300 秒之内,对数据库进行了至少 10 次修改;
  • 60 秒之内,对数据库进行了至少 10000 次修改。

这里提一点,Redis 的快照是全量快照,也就是说每次执行快照,都是把内存中的「所有数据」都记录到磁盘中。所以执行快照是一个比较重的操作,如果频率太频繁,可能会对 Redis 性能产生影响。如果频率太低,服务器故障时,丢失的数据会更多。

10.如果在RDB的时候操作数据会丢失吗

不会,执行 bgsave 过程中,Redis 依然可以继续处理操作命令的,也就是数据是能被修改的,关键的技术就在于写时复制技术(Copy-On-Write, COW)

执行 bgsave 命令的时候,会通过 fork() 创建子进程,此时子进程和父进程是共享同一片内存数据的,因为创建子进程的时候,会复制父进程的页表,但是页表指向的物理内存还是一个,此时如果主线程执行读操作,则主线程和 bgsave 子进程互相不影响。

如果主线程执行写操作,则被修改的数据会复制一份副本,然后 bgsave 子进程会把该副本数据写入 RDB 文件,在这个过程中,主线程仍然可以直接修改原来的数据。

11.为什么会有混合持久化?

RDB 优点是数据恢复速度快,但是快照的频率不好把握。频率太低,丢失的数据就会比较多,频率太高,就会影响性能。

AOF 优点是丢失数据少,但是数据恢复不快。

为了集成了两者的优点, Redis 4.0 提出了混合使用 AOF 日志和内存快照,也叫混合持久化,既保证了 Redis 重启速度,又降低数据丢失风险。

混合持久化工作在 AOF 日志重写过程,当开启了混合持久化时,在 AOF 重写日志时,fork 出来的重写子进程会先将与主线程共享的内存数据以 RDB 方式写入到 AOF 文件,然后主线程处理的操作命令会被记录在重写缓冲区里,重写缓冲区里的增量命令会以 AOF 方式写入到 AOF 文件,写入完成后通知主进程将新的含有 RDB 格式和 AOF 格式的 AOF 文件替换旧的的 AOF 文件。

也就是说,使用了混合持久化,AOF 文件的前半部分是 RDB 格式的全量数据,后半部分是 AOF 格式的增量数据

这样的好处在于,重启 Redis 加载数据的时候,由于前半部分是 RDB 内容,这样加载的时候速度会很快

加载完 RDB 的内容后,才会加载后半部分的 AOF 内容,这里的内容是 Redis 后台子进程重写 AOF 期间,主线程处理的操作命令,可以使得数据更少的丢失

混合持久化优点:

  • 混合持久化结合了 RDB 和 AOF 持久化的优点,开头为 RDB 的格式,使得 Redis 可以更快的启动,同时结合 AOF 的优点,有减低了大量数据丢失的风险。

混合持久化缺点:

  • AOF 文件中添加了 RDB 格式的内容,使得 AOF 文件的可读性变得很差;
  • 兼容性差,如果开启混合持久化,那么此混合持久化 AOF 文件,就不能用在 Redis 4.0 之前版本了。

12.Redis 如何实现服务高可用?

要想设计一个高可用的 Redis 服务,一定要从 Redis 的多服务节点来考虑,比如 Redis 的主从复制、哨兵模式、切片集群。

13.什么是主从复制

主从复制是 Redis 高可用服务的最基础的保证,实现方案就是将从前的一台 Redis 服务器,同步数据到多台从 Redis 服务器上,即一主多从的模式,且主从服务器之间采用的是「读写分离」的方式。

主服务器可以进行读写操作,当发生写操作时自动将写操作同步给从服务器,而从服务器一般是只读,并接受主服务器同步过来写操作命令,然后执行这条命令。

也就是说,所有的数据修改只在主服务器上进行,然后将最新的数据同步给从服务器,这样就使得主从服务器的数据是一致的。

注意,主从服务器之间的命令复制是异步进行的。

具体来说,在主从服务器命令传播阶段,主服务器收到新的写命令后,会发送给从服务器。但是,主服务器并不会等到从服务器实际执行完命令后,再把结果返回给客户端,而是主服务器自己在本地执行完命令后,就会向客户端返回结果了。如果从服务器还没有执行主服务器同步过来的命令,主从服务器间的数据就不一致了。

所以,无法实现强一致性保证(主从数据时时刻刻保持一致),数据不一致是难以避免的。

14.什么是哨兵模式

哨兵模式是一种特殊的模式,首先Redis提供了哨兵的命令,哨兵是一个独立的进程,作为进程,它会独立运行。其原理是哨兵通过发送命令,等待Redis服务器响应,从而监控运行的多个Redis实例。

Redis哨兵

这里的哨兵有两个作用

  • 通过发送命令,让Redis服务器返回监控其运行状态,包括主服务器和从服务器。

  • 当哨兵监测到master宕机,会自动将slave切换成master,然后通过发布订阅模式通知其他的从服务器,修改配置文件,让它们切换主机。

然而一个哨兵进程对Redis服务器进行监控,可能会出现问题,为此,我们可以使用多个哨兵进行监控。各个哨兵之间还会进行监控,这样就形成了多哨兵模式。

用文字描述一下故障切换(failover)的过程。假设主服务器宕机,哨兵1先检测到这个结果,系统并不会马上进行failover过程,仅仅是哨兵1主观的认为主服务器不可用,这个现象成为主观下线。当后面的哨兵也检测到主服务器不可用,并且数量达到一定值时,那么哨兵之间就会进行一次投票,投票的结果由一个哨兵发起,进行failover操作。切换成功后,就会通过发布订阅模式,让各个哨兵把自己监控的从服务器实现切换主机,这个过程称为客观下线。这样对于客户端而言,一切都是透明的。

Redis配置哨兵模式

配置3个哨兵和1主2从的Redis服务器来演示这个过程。

服务类型是否是主服务器IP地址端口
Redis192.168.11.1286379
Redis192.168.11.1296379
Redis192.168.11.1306379
Sentinel-192.168.11.12826379
Sentinel-192.168.11.12926379
Sentinel-192.168.11.13026379

多哨兵监控Redis

首先配置Redis的主从服务器,修改redis.conf文件如下

# 使得Redis服务器可以跨网络访问
bind 0.0.0.0
# 设置密码
requirepass "123456"
# 指定主服务器,注意:有关slaveof的配置只是配置从服务器,主服务器不需要配置
slaveof 192.168.11.128 6379
# 主服务器密码,注意:有关slaveof的配置只是配置从服务器,主服务器不需要配置
masterauth 123456

上述内容主要是配置Redis服务器,从服务器比主服务器多一个slaveof的配置和密码。

配置3个哨兵,每个哨兵的配置都是一样的。在Redis安装目录下有一个sentinel.conf文件,copy一份进行修改

# 禁止保护模式
protected-mode no
# 配置监听的主服务器,这里sentinel monitor代表监控,mymaster代表服务器的名称,可以自定义,192.168.11.128代表监控的主服务器,6379代表端口,2代表只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哨兵认为主服务器不可用的时候,才会进行failover操作。
sentinel monitor mymaster 192.168.11.128 6379 2
# sentinel author-pass定义服务的密码,mymaster是服务名称,123456是Redis服务器密码
# sentinel auth-pass <master-name> <password>
sentinel auth-pass mymaster 123456

上述关闭了保护模式,便于测试。

有了上述的修改,我们可以进入Redis的安装目录的src目录,通过下面的命令启动服务器和哨兵

# 启动Redis服务器进程
./redis-server ../redis.conf
# 启动哨兵进程
./redis-sentinel ../sentinel.conf

注意启动的顺序。首先是主机(192.168.11.128)的Redis服务进程,然后启动从机的服务进程,最后启动3个哨兵的服务进程。

15.什么是redis的切片集群

当 Redis 缓存数据量大到一台服务器无法缓存时,就需要使用 Redis 切片集群(Redis Cluster )方案,它将数据分布在不同的服务器上,以此来降低系统对单主节点的依赖,从而提高 Redis 服务的读写性能。

Redis Cluster 方案采用哈希槽(Hash Slot),来处理数据和节点之间的映射关系。在 Redis Cluster 方案中,一个切片集群共有 16384 个哈希槽,这些哈希槽类似于数据分区,每个键值对都会根据它的 key,被映射到一个哈希槽中,具体执行过程分为两大步:

  • 根据键值对的 key,按照 CRC16 算法计算一个 16 bit 的值。
  • 再用 16bit 值对 16384 取模,得到 0~16383 范围内的模数,每个模数代表一个相应编号的哈希槽。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这些哈希槽怎么被映射到具体的 Redis 节点上的呢?有两种方案:

  • 平均分配: 在使用 cluster create 命令创建 Redis 集群时,Redis 会自动把所有哈希槽平均分布到集群节点上。比如集群中有 9 个节点,则每个节点上槽的个数为 16384/9 个。
  • 手动分配: 可以使用 cluster meet 命令手动建立节点间的连接,组成集群,再使用 cluster addslots 命令,指定每个节点上的哈希槽个数。

为了方便你的理解,我通过一张图来解释数据、哈希槽,以及节点三者的映射分布关系。

上图中的切片集群一共有 2 个节点,假设有 4 个哈希槽(Slot 0~Slot 3)时,我们就可以通过命令手动分配哈希槽,比如节点 1 保存哈希槽 0 和 1,节点 2 保存哈希槽 2 和 3。

redis-cli -h 192.168.1.10 –p 6379 cluster addslots 0,1
redis-cli -h 192.168.1.11 –p 6379 cluster addslots 2,3

复制

然后在集群运行的过程中,key1 和 key2 计算完 CRC16 值后,对哈希槽总个数 4 进行取模,再根据各自的模数结果,就可以被映射到哈希槽 1(对应节点1) 和 哈希槽 2(对应节点2)。

需要注意的是,在手动分配哈希槽时,需要把 16384 个槽都分配完,否则 Redis 集群无法正常工作。

16.什么是脑裂

先来理解集群的脑裂现象,这就好比一个人有两个大脑,那么到底受谁控制呢?

那么在 Redis 中,集群脑裂产生数据丢失的现象是怎样的呢?

在 Redis 主从架构中,部署方式一般是「一主多从」,主节点提供写操作,从节点提供读操作。 如果主节点的网络突然发生了问题,它与所有的从节点都失联了,但是此时的主节点和客户端的网络是正常的,这个客户端并不知道 Redis 内部已经出现了问题,还在照样的向这个失联的主节点写数据(过程A),此时这些数据被旧主节点缓存到了缓冲区里,因为主从节点之间的网络问题,这些数据都是无法同步给从节点的。

这时,哨兵也发现主节点失联了,它就认为主节点挂了(但实际上主节点正常运行,只是网络出问题了),于是哨兵就会在「从节点」中选举出一个 leader 作为主节点,这时集群就有两个主节点了 —— 脑裂出现了

然后,网络突然好了,哨兵因为之前已经选举出一个新主节点了,它就会把旧主节点降级为从节点(A),然后从节点(A)会向新主节点请求数据同步,因为第一次同步是全量同步的方式,此时的从节点(A)会清空掉自己本地的数据,然后再做全量同步。所以,之前客户端在过程 A 写入的数据就会丢失了,也就是集群产生脑裂数据丢失的问题

总结一句话就是:由于网络问题,集群节点之间失去联系。主从数据不同步;重新平衡选举,产生两个主服务。等网络恢复,旧主节点会降级为从节点,再与新主节点进行同步复制的时候,由于会从节点会清空自己的缓冲区,所以导致之前客户端写入的数据丢失了。

解决方案

当主节点发现从节点下线或者通信超时的总数量小于阈值时,那么禁止主节点进行写数据,直接把错误返回给客户端。

在 Redis 的配置文件中有两个参数我们可以设置:

  • min-slaves-to-write x,主节点必须要有至少 x 个从节点连接,如果小于这个数,主节点会禁止写数据。
  • min-slaves-max-lag x,主从数据复制和同步的延迟不能超过 x 秒,如果超过,主节点会禁止写数据。

我们可以把 min-slaves-to-write 和 min-slaves-max-lag 这两个配置项搭配起来使用,分别给它们设置一定的阈值,假设为 N 和 T。

这两个配置项组合后的要求是,主库连接的从库中至少有 N 个从库,和主库进行数据复制时的 ACK 消息延迟不能超过 T 秒,否则,主库就不会再接收客户端的写请求了。

即使原主库是假故障,它在假故障期间也无法响应哨兵心跳,也不能和从库进行同步,自然也就无法和从库进行 ACK 确认了。这样一来,min-slaves-to-write 和 min-slaves-max-lag 的组合要求就无法得到满足,原主库就会被限制接收客户端写请求,客户端也就不能在原主库中写入新数据了

等到新主库上线时,就只有新主库能接收和处理客户端请求,此时,新写的数据会被直接写到新主库中。而原主库会被哨兵降为从库,即使它的数据被清空了,也不会有新数据丢失。

再来举个例子。

假设我们将 min-slaves-to-write 设置为 1,把 min-slaves-max-lag 设置为 12s,把哨兵的 down-after-milliseconds 设置为 10s,主库因为某些原因卡住了 15s,导致哨兵判断主库客观下线,开始进行主从切换。

同时,因为原主库卡住了 15s,没有一个从库能和原主库在 12s 内进行数据复制,原主库也无法接收客户端请求了。

这样一来,主从切换完成后,也只有新主库能接收请求,不会发生脑裂,也就不会发生数据丢失的问题了

17.Redis 内存淘汰策略有哪些?

Redis 内存淘汰策略共有八种,这八种策略大体分为「不进行数据淘汰」和「进行数据淘汰」两类策略。

1、不进行数据淘汰的策略

noeviction(Redis3.0之后,默认的内存淘汰策略) :它表示当运行内存超过最大设置内存时,不淘汰任何数据,而是不再提供服务,直接返回错误。

2、进行数据淘汰的策略

针对「进行数据淘汰」这一类策略,又可以细分为「在设置了过期时间的数据中进行淘汰」和「在所有数据范围内进行淘汰」这两类策略。 在设置了过期时间的数据中进行淘汰:

  • volatile-random:随机淘汰设置了过期时间的任意键值;
  • volatile-ttl:优先淘汰更早过期的键值。
  • volatile-lru(Redis3.0 之前,默认的内存淘汰策略):淘汰所有设置了过期时间的键值中,最久未使用的键值;
  • volatile-lfu(Redis 4.0 后新增的内存淘汰策略):淘汰所有设置了过期时间的键值中,最少使用的键值;

在所有数据范围内进行淘汰:

  • allkeys-random:随机淘汰任意键值;
  • allkeys-lru:淘汰整个键值中最久未使用的键值;
  • allkeys-lfu(Redis 4.0 后新增的内存淘汰策略):淘汰整个键值中最少使用的键值。

18.LRU 算法和 LFU 算法有什么区别?

LRU 全称是 Least Recently Used 翻译为最近最少使用,会选择淘汰最近最少使用的数据。

传统 LRU 算法的实现是基于「链表」结构,链表中的元素按照操作顺序从前往后排列,最新操作的键会被移动到表头,当需要内存淘汰时,只需要删除链表尾部的元素即可,因为链表尾部的元素就代表最久未被使用的元素。

Redis 并没有使用这样的方式实现 LRU 算法,因为传统的 LRU 算法存在两个问题:

  • 需要用链表管理所有的缓存数据,这会带来额外的空间开销;
  • 当有数据被访问时,需要在链表上把该数据移动到头端,如果有大量数据被访问,就会带来很多链表移动操作,会很耗时,进而会降低 Redis 缓存性能。

Redis 是如何实现 LRU 算法的?

Redis 实现的是一种近似 LRU 算法,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节约内存,它的实现方式是在 Redis 的对象结构体中添加一个额外的字段,用于记录此数据的最后一次访问时间

当 Redis 进行内存淘汰时,会使用随机采样的方式来淘汰数据,它是随机取 5 个值(此值可配置),然后淘汰最久没有使用的那个

Redis 实现的 LRU 算法的优点:

  • 不用为所有的数据维护一个大链表,节省了空间占用;
  • 不用在每次数据访问时都移动链表项,提升了缓存的性能;

但是 LRU 算法有一个问题,无法解决缓存污染问题,比如应用一次读取了大量的数据,而这些数据只会被读取这一次,那么这些数据会留存在 Redis 缓存中很长一段时间,造成缓存污染。

因此,在 Redis 4.0 之后引入了 LFU 算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什么是 LFU 算法?

LFU 全称是 Least Frequently Used 翻译为最近最不常用的,LFU 算法是根据数据访问次数来淘汰数据的,它的核心思想是“如果数据过去被访问多次,那么将来被访问的频率也更高”。

所以, LFU 算法会记录每个数据的访问次数。当一个数据被再次访问时,就会增加该数据的访问次数。这样就解决了偶尔被访问一次之后,数据留存在缓存中很长一段时间的问题,相比于 LRU 算法也更合理一些。

Redis 是如何实现 LFU 算法的?

LFU 算法相比于 LRU 算法的实现,多记录了「数据的访问频次」的信息。Redis 对象的结构如下:

typedef struct redisObject {...// 24 bits,用于记录对象的访问信息unsigned lru:24;  ...
} robj;

复制

Redis 对象头中的 lru 字段,在 LRU 算法下和 LFU 算法下使用方式并不相同。

在 LRU 算法中,Redis 对象头的 24 bits 的 lru 字段是用来记录 key 的访问时间戳,因此在 LRU 模式下,Redis可以根据对象头中的 lru 字段记录的值,来比较最后一次 key 的访问时间长,从而淘汰最久未被使用的 key。

在 LFU 算法中,Redis对象头的 24 bits 的 lru 字段被分成两段来存储,高 16bit 存储 ldt(Last Decrement Time),用来记录 key 的访问时间戳;低 8bit 存储 logc(Logistic Counter),用来记录 key 的访问频次。

 

19.什么是缓存穿透,雪崩,击穿

通常我们为了保证缓存中的数据与数据库中的数据一致性,会给 Redis 里的数据设置过期时间,当缓存数据过期后,用户访问的数据如果不在缓存里,业务系统需要重新生成缓存,因此就会访问数据库,并将数据更新到 Redis 里,这样后续请求都可以直接命中缓存。

那么,当大量缓存数据在同一时间过期(失效)时,如果此时有大量的用户请求,都无法在 Redis 中处理,于是全部请求都直接访问数据库,从而导致数据库的压力骤增,严重的会造成数据库宕机,从而形成一系列连锁反应,造成整个系统崩溃,这就是缓存雪崩的问题。

对于缓存雪崩问题,我们可以采用两种方案解决。

  • 将缓存失效时间随机打散: 我们可以在原有的失效时间基础上增加一个随机值(比如 1 到 10 分钟)这样每个缓存的过期时间都不重复了,也就降低了缓存集体失效的概率。
  • 设置缓存不过期: 我们可以通过后台服务来更新缓存数据,从而避免因为缓存失效造成的缓存雪崩,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缓存并发问题。

如何避免缓存击穿?

我们的业务通常会有几个数据会被频繁地访问,比如秒杀活动,这类被频地访问的数据被称为热点数据。

如果缓存中的某个热点数据过期了,此时大量的请求访问了该热点数据,就无法从缓存中读取,直接访问数据库,数据库很容易就被高并发的请求冲垮,这就是缓存击穿的问题。

可以发现缓存击穿跟缓存雪崩很相似,你可以认为缓存击穿是缓存雪崩的一个子集。 应对缓存击穿可以采取前面说到两种方案:

  • 互斥锁方案(Redis 中使用 setNX 方法设置一个状态位,表示这是一种锁定状态),保证同一时间只有一个业务线程请求缓存,未能获取互斥锁的请求,要么等待锁释放后重新读取缓存,要么就返回空值或者默认值。
  • 不给热点数据设置过期时间,由后台异步更新缓存,或者在热点数据准备要过期前,提前通知后台线程更新缓存以及重新设置过期时间;

如何避免缓存穿透?

当发生缓存雪崩或击穿时,数据库中还是保存了应用要访问的数据,一旦缓存恢复相对应的数据,就可以减轻数据库的压力,而缓存穿透就不一样了。

当用户访问的数据,既不在缓存中,也不在数据库中,导致请求在访问缓存时,发现缓存缺失,再去访问数据库时,发现数据库中也没有要访问的数据,没办法构建缓存数据,来服务后续的请求。那么当有大量这样的请求到来时,数据库的压力骤增,这就是缓存穿透的问题。

缓存穿透的发生一般有这两种情况:

  • 业务误操作,缓存中的数据和数据库中的数据都被误删除了,所以导致缓存和数据库中都没有数据;
  • 黑客恶意攻击,故意大量访问某些读取不存在数据的业务;

应对缓存穿透的方案,常见的方案有三种。

  • 非法请求的限制:当有大量恶意请求访问不存在的数据的时候,也会发生缓存穿透,因此在 API 入口处我们要判断求请求参数是否合理,请求参数是否含有非法值、请求字段是否存在,如果判断出是恶意请求就直接返回错误,避免进一步访问缓存和数据库。
  • 设置空值或者默认值:当我们线上业务发现缓存穿透的现象时,可以针对查询的数据,在缓存中设置一个空值或者默认值,这样后续请求就可以从缓存中读取到空值或者默认值,返回给应用,而不会继续查询数据库。
  • 使用布隆过滤器快速判断数据是否存在,避免通过查询数据库来判断数据是否存在:我们可以在写入数据库数据时,使用布隆过滤器做个标记,然后在用户请求到来时,业务线程确认缓存失效后,可以通过查询布隆过滤器快速判断数据是否存在,如果不存在,就不用通过查询数据库来判断数据是否存在,即使发生了缓存穿透,大量请求只会查询 Redis 和布隆过滤器,而不会查询数据库,保证了数据库能正常运行,Redis 自身也是支持布隆过滤器的。

20.如何实现分布式锁 

分布式锁是用于分布式环境下并发控制的一种机制,用于控制某个资源在同一时刻只能被一个应用所使用。如下图所示:

Redis 本身可以被多个客户端共享访问,正好就是一个共享存储系统,可以用来保存分布式锁,而且 Redis 的读写性能高,可以应对高并发的锁操作场景。

Redis 的 SET 命令有个 NX 参数可以实现「key不存在才插入」,所以可以用它来实现分布式锁:

  • 如果 key 不存在,则显示插入成功,可以用来表示加锁成功;
  • 如果 key 存在,则会显示插入失败,可以用来表示加锁失败。

基于 Redis 节点实现分布式锁时,对于加锁操作,我们需要满足三个条件。

  • 加锁包括了读取锁变量、检查锁变量值和设置锁变量值三个操作,但需要以原子操作的方式完成,所以,我们使用 SET 命令带上 NX 选项来实现加锁;
  • 锁变量需要设置过期时间,以免客户端拿到锁后发生异常,导致锁一直无法释放,所以,我们在 SET 命令执行时加上 EX/PX 选项,设置其过期时间;
  • 锁变量的值需要能区分来自不同客户端的加锁操作,以免在释放锁时,出现误释放操作,所以,我们使用 SET 命令设置锁变量值时,每个客户端设置的值是一个唯一值,用于标识客户端;

满足这三个条件的分布式命令如下:

SET lock_key unique_value NX PX 10000 

复制

  • lock_key 就是 key 键;
  • unique_value 是客户端生成的唯一的标识,区分来自不同客户端的锁操作;
  • NX 代表只在 lock_key 不存在时,才对 lock_key 进行设置操作;
  • PX 10000 表示设置 lock_key 的过期时间为 10s,这是为了避免客户端发生异常而无法释放锁。

而解锁的过程就是将 lock_key 键删除(del lock_key),但不能乱删,要保证执行操作的客户端就是加锁的客户端。所以,解锁的时候,我们要先判断锁的 unique_value 是否为加锁客户端,是的话,才将 lock_key 键删除。

可以看到,解锁是有两个操作,这时就需要 Lua 脚本来保证解锁的原子性,因为 Redis 在执行 Lua 脚本时,可以以原子性的方式执行,保证了锁释放操作的原子性。

// 释放锁时,先比较 unique_value 是否相等,避免锁的误释放
if redis.call("get",KEYS[1]) == ARGV[1] thenreturn redis.call("del",KEYS[1])
elsereturn 0
end

复制

这样一来,就通过使用 SET 命令和 Lua 脚本在 Redis 单节点上完成了分布式锁的加锁和解锁。

基于 Redis 实现分布式锁有什么优缺点?

基于 Redis 实现分布式锁的优点

  1. 性能高效(这是选择缓存实现分布式锁最核心的出发点)。
  2. 实现方便。很多研发工程师选择使用 Redis 来实现分布式锁,很大成分上是因为 Redis 提供了 setnx 方法,实现分布式锁很方便。
  3. 避免单点故障(因为 Redis 是跨集群部署的,自然就避免了单点故障)。

基于 Redis 实现分布式锁的缺点

  • 超时时间不好设置。如果锁的超时时间设置过长,会影响性能,如果设置的超时时间过短会保护不到共享资源。比如在有些场景中,一个线程 A 获取到了锁之后,由于业务代码执行时间可能比较长,导致超过了锁的超时时间,自动失效,注意 A 线程没执行完,后续线程 B 又意外的持有了锁,意味着可以操作共享资源,那么两个线程之间的共享资源就没办法进行保护了。
    • 那么如何合理设置超时时间呢? 我们可以基于续约的方式设置超时时间:先给锁设置一个超时时间,然后启动一个守护线程,让守护线程在一段时间后,重新设置这个锁的超时时间。实现方式就是:写一个守护线程,然后去判断锁的情况,当锁快失效的时候,再次进行续约加锁,当主线程执行完成后,销毁续约锁即可,不过这种方式实现起来相对复杂。
  • Redis 主从复制模式中的数据是异步复制的,这样导致分布式锁的不可靠性。如果在 Redis 主节点获取到锁后,在没有同步到其他节点时,Redis 主节点宕机了,此时新的 Redis 主节点依然可以获取锁,所以多个应用服务就可以同时获取到锁。

Redis 如何解决集群情况下分布式锁的可靠性?

为了保证集群环境下分布式锁的可靠性,Redis 官方已经设计了一个分布式锁算法 Redlock(红锁)。

它是基于多个 Redis 节点的分布式锁,即使有节点发生了故障,锁变量仍然是存在的,客户端还是可以完成锁操作。官方推荐是至少部署 5 个 Redis 节点,而且都是主节点,它们之间没有任何关系,都是一个个孤立的节点。

Redlock 算法的基本思路,是让客户端和多个独立的 Redis 节点依次请求申请加锁,如果客户端能够和半数以上的节点成功地完成加锁操作,那么我们就认为,客户端成功地获得分布式锁,否则加锁失败

这样一来,即使有某个 Redis 节点发生故障,因为锁的数据在其他节点上也有保存,所以客户端仍然可以正常地进行锁操作,锁的数据也不会丢失。

Redlock 算法加锁三个过程:

  • 第一步是,客户端获取当前时间(t1)。
  • 第二步是,客户端按顺序依次向 N 个 Redis 节点执行加锁操作:
    • 加锁操作使用 SET 命令,带上 NX,EX/PX 选项,以及带上客户端的唯一标识。
    • 如果某个 Redis 节点发生故障了,为了保证在这种情况下,Redlock 算法能够继续运行,我们需要给「加锁操作」设置一个超时时间(不是对「锁」设置超时时间,而是对「加锁操作」设置超时时间),加锁操作的超时时间需要远远地小于锁的过期时间,一般也就是设置为几十毫秒。
  • 第三步是,一旦客户端从超过半数(大于等于 N/2+1)的 Redis 节点上成功获取到了锁,就再次获取当前时间(t2),然后计算计算整个加锁过程的总耗时(t2-t1)。如果 t2-t1 < 锁的过期时间,此时,认为客户端加锁成功,否则认为加锁失败。

可以看到,加锁成功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简述:如果有超过半数的 Redis 节点成功的获取到了锁,并且总耗时没有超过锁的有效时间,那么就是加锁成功):

  • 条件一:客户端从超过半数(大于等于 N/2+1)的 Redis 节点上成功获取到了锁;
  • 条件二:客户端从大多数节点获取锁的总耗时(t2-t1)小于锁设置的过期时间。

加锁成功后,客户端需要重新计算这把锁的有效时间,计算的结果是「锁最初设置的过期时间」减去「客户端从大多数节点获取锁的总耗时(t2-t1)」。如果计算的结果已经来不及完成共享数据的操作了,我们可以释放锁,以免出现还没完成数据操作,锁就过期了的情况。

加锁失败后,客户端向所有 Redis 节点发起释放锁的操作,释放锁的操作和在单节点上释放锁的操作一样,只要执行释放锁的 Lua 脚本就可以了。

21、如何保证缓存与数据库双写一致性?

1、新增数据类
新增数据时,数据会直接写入数据库,不用对缓存做任何操作;此时缓存没有新增数据,而数据库中是最新值。

2、更新缓存类
(1)先更新缓存,在更新DB(一般不考虑)
原因:缓存更新成功,更新数据库时出现异常,会导致数据源与缓存数据完全不一致,而且很难察觉,因为缓存中的数据一直都存在。

(2)先更新DB,在更新缓存(一般不考虑)
原因:数据库更新成功了,缓存更新失败了,同样会导致数据源与缓存数据完全不一致,也很难察觉。

3、删除缓存
(3)先删除缓存,后更新DB
问题:
两个请求:A(更新)和B(查询)

A -> 删除缓存中的数据 -> 更新数据库

B -> 查询缓存为空 -> 查询数据库 -> 补录到缓存

A -> 还未更新成功/事务还未提交,B -> 查询到的其实是数据库旧值

解决方案:
先淘汰缓存
再写数据库
休眠1秒,再次淘汰缓存
这个休眠的时间需要评估项目的读数据业务逻辑的耗时,确保请求结束时,写请求可以删除读请求造成的缓存脏数据。

(4)先更新DB,后删除缓存
查询:先读缓存 -> 缓存没有就读数据库 -> 取出数据放入缓存 -> 同时返回响应。

更新:先更新数据库 -> 删除缓存

4、如何选择
一般线上更多偏向于删除缓存类操作(容易避免问题)

原因:

删除缓存比在DB中要快,所以一般先更新DB,后删除缓存
问题只会出现在查询比删除慢的情况,出现率相对最少
同时延迟双删可以有效避免缓存不一致情况。
伪代码实现延迟双删:

redis.deykey(X)
db.update(X)
Thread.sleep(N)
redis.delKey(X)

 22. Redis事务的特点是什么?请描述Redis事务的执行过程,并讨论它们的原子性和隔离性。

Redis事务具有以下特点:

  1. 原子性(Atomicity):Redis事务中的所有操作要么全部执行成功,要么全部失败回滚,保证了操作的原子性。在事务执行期间,其他客户端无法查看或修改事务中的数据。

  2. 隔离性(Isolation):Redis事务提供了隔离级别,即事务执行期间的操作对其他客户端是不可见的。事务中的操作在提交之前不会对其他客户端可见。

  3. 一致性(Consistency):Redis事务保证了事务执行前后数据库的一致性,即事务结束时,数据库状态与事务开始前的状态一致。

Redis事务的执行过程如下:

  1. 开启事务:使用MULTI命令开启一个事务。在事务开始之后,客户端发送的命令将会被缓存起来,而不是立即执行。

  2. 执行命令:在事务中,客户端可以发送多个命令,这些命令将被缓存起来。

  3. 提交事务:使用EXEC命令提交事务。当执行EXEC命令时,Redis会按照客户端发送命令的顺序,执行并提交事务中的所有命令。

  4. 回滚事务:如果在事务执行期间发生错误,比如语法错误或运行时错误,Redis会取消事务的执行,并返回相应的错误信息。此时,事务中的命令将不会执行。

Redis事务的原子性和隔离性解释如下:

  1. 原子性:Redis事务是原子的,即事务中的所有命令要么全部执行成功,要么全部回滚失败。事务中的命令在EXEC命令被调用时才会执行,如果事务中的任何一条命令执行失败,整个事务将回滚,之前执行的命令也会被取消。这确保了事务的原子性。

  2. 隔离性:在Redis事务中,事务执行期间的操作对其他客户端是不可见的。其他客户端无法查看或修改事务中的数据,直到事务被提交。这提供了隔离性,使得事务中的操作对其他并发执行的命令是隔离的。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Redis事务并不是严格的隔离级别,因为在事务执行期间,其他客户端可以对事务中的键进行读写操作。如果其他客户端在事务执行期间修改了事务中的键,那么事务提交后,这些修改会影响到事务中的命令结果。

因此,在使用Redis事务时,需要注意并发修改的潜在影响,并确保事务中的操作是相互独立的,以避免数据一

致性问题。如果需要更严格的隔离级别,可以考虑使用Redis的WATCH命令结合乐观锁来实现。

23. Redis中的Lua脚本是如何工作的?请解释Redis的Lua脚本功能,并讨论其在性能优化和复杂操作中的应用。

Redis中的Lua脚本是一种在Redis服务器端执行的脚本语言,它可以作为一个整体被服务器执行,并且具有以下功能和应用:

  1. 执行原子操作:Redis中的Lua脚本会以原子方式在服务器端执行。当脚本执行期间,其他客户端发送的命令不会被插入执行队列,保证了脚本中多个命令的原子性执行。这对于需要保持操作的原子性,或者在执行多个命令时需要保持一致性状态的情况非常有用。

  2. 提高性能:通过使用Lua脚本,可以将多个命令组合为一个脚本,减少了网络开销。相比于单独发送多个命令,将它们封装在一个Lua脚本中可以显著减少网络往返时间,提高了性能。

  3. 复杂操作和业务逻辑:Lua脚本提供了灵活的编程能力,可以实现复杂的操作和业务逻辑。它支持循环、条件语句、变量和函数定义等,使得在Redis中可以执行更复杂的操作,而不仅仅局限于单个命令的执行。

  4. 原子性脚本缓存:Redis提供了EVALSHA命令,可以将Lua脚本的SHA1哈希值作为参数传递给服务器。服务器会检查是否已经缓存了对应的脚本,并在缓存中找到脚本执行。这样可以避免每次执行脚本都需要发送脚本内容,提高了性能。

在性能优化方面,Lua脚本可以减少网络往返次数,将多个命令合并为一个脚本执行,减少了网络开销和服务器负载。此外,由于Lua脚本在Redis服务器端执行,避免了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网络延迟,提高了整体的执行效率。

在复杂操作方面,Lua脚本的编程能力使得我们可以在Redis中执行更复杂的操作和业务逻辑。例如,可以使用Lua脚本实现分布式锁、计数器、限流器等复杂的功能。Lua脚本还支持事务和乐观锁,可以保证复杂操作的原子性和一致性。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qwc.cn/news/478468.html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编程知识网进行投诉反馈email:809451989@qq.com,一经查实,立即删除!

相关文章

【Azure 架构师学习笔记】- Azure Databricks (7) --Unity Catalog(UC) 基本概念和组件

本文属于【Azure 架构师学习笔记】系列。 本文属于【Azure Databricks】系列。 接上文 【Azure 架构师学习笔记】- Azure Databricks (6) - 配置Unity Catalog 前言 在以前的Databricks中&#xff0c;主要由Workspace和集群、SQL Warehouse组成&#xff0c; 这两年Databricks公…

如何理解景深

直观理解 先看两幅图片&#xff1a; 图片虽然是二维的&#xff0c;但描述的是三维的场景。 近处的场景较为清晰&#xff0c;而远处的却逐渐模糊。但是景深大的排出的图片前后清晰的范围越大&#xff01; 所以&#xff0c;初步理解景深就是图片清晰的前后范围&#xff0c;景深…

HarmonyOS - 实现多设备协同开发实战教程~

前言 现在随着个人设备越来越多&#xff0c;越来越需要多个设备之间相互感知和连接&#xff0c;设备和设备之间可以相互联动&#xff0c;形成互联互通的场景&#xff0c;而搭载HarmonyOS的设备恰好可以满足这一点 。下面通过开发一个HarmonyOS的多端分布式表白应用来实现设备之…

数据结构排序:插入排序、希尔排序、选择排序、冒泡排序、堆排序、快速排序

文章目录 插入排序希尔排序选择排序冒泡排序堆排序快速排序 插入排序 基本思想&#xff1a; 直接插入排序是一种简单的插入排序法&#xff0c;其基本思想是&#xff1a; 把待排序的值按其关键码值的大小逐个插入到一个已经排好序的有序序列中&#xff0c;直到所有的记录插入完…

html+css+jquery实现轮播图自动切换、左右切换、点击切换

pc端也好、移动端也好&#xff0c;轮播图很常见&#xff0c;今天用htmlcssjquery实现小米商城轮播图&#xff0c;套UI框架更容易实现 步骤1&#xff1a;把静态轮播图用divcss布局出来&#xff0c;采用盒子模型、相对绝对定位实现 代码如下&#xff1a; <!doctype html>…

【CANoe示例分析】EthernetTC8Test示例的一个优化

当我们执行完CANoe TC8示例工程中的一条测试用例时,我们会在Trace窗口分析整个的通信过程。 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每条报文在Trace窗口中出现了两次,且服务原语的解析内容也出现了两次。这样的问题会造成我们分析时的困扰,尤其是在报文非常多的时候,侵占Trace窗口界面。…

Facebook Horizon:探索虚拟现实中的社交空间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xff0c;虚拟现实&#xff08;VR&#xff09;技术正成为社交互动和娱乐体验的新前沿。在这个数字时代&#xff0c;Facebook作为全球最大的社交媒体平台之一&#xff0c;正在引领虚拟社交的新时代&#xff0c;其推出的虚拟社交平台Facebook Horizon成为了…

知识蒸馏实战代码教学一(原理部分)

一、知识蒸馏的来源 知识蒸馏&#xff08;Knowledge Distillation&#xff09;源自于一篇由Hinton等人于2015年提出的论文《Distilling the Knowledge in a Neural Network》。这个方法旨在将一个大型、复杂的模型的知识&#xff08;通常称为教师模型&#xff09;转移到一个小型…

备战蓝桥杯---动态规划(入门3之子串问题)

本专题再介绍几种经典的字串问题。 这是一个两个不重叠字串和的问题&#xff0c;我们只要去枚举分界点c即可&#xff0c;我们不妨让c作为右区间的左边界&#xff0c;然后求[1,c)上的单个字串和并用max数组维护。对于右边&#xff0c;我们只要反向求单个字串和然后选左边界为c的…

java基础训练题(2)

一、题目 1. 以下程序输出&#xff08;D&#xff09;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int num 2;switch (num) {case 1:num;case 2:num;case 3:num;default:num;break;}System.out.println(num);} } A&#xff1a;2 B&#xff1a;3 C&#xff1a;4 D&#xff…

Maxwell - 增量数据

前言 今天来学习一个新的大数据小工具 Maxwell &#xff0c;它和 Sqoop 很像。Sqoop主要用于在 Hadoop &#xff08;比如 HDFS、Hive、HBase 等&#xff09;和关系型数据库之间进行数据的批量导入和导出&#xff0c;而 Maxwell 则主要用于监控数据库的变化&#xff08;通过监控…

Electron实战之菜单与托盘

菜单、托盘是桌面端应用必备的功能之一&#xff0c;我们通常会在菜单上配置应用常用的&#xff1a;偏好设置、显示隐藏、打开文件等功能&#xff0c;在托盘内设置&#xff1a;退出、重启、帮助等辅助性功能&#xff0c;帮助用户方便快捷地控制应用的一些系统功能。系统托盘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