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子
编辑:小迪
两会来了,AI又火了。
“人工智能+”行动开启,打造新质生产力
3月5日,全国人大十四届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在2024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强调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围绕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上一个十年,国家提出的“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互联网应用从消费者快速走向产业端,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全面推进,各行各业加速向互联网、数字化转型发展。这一个十年,国家提出“人工智能+”行动,这意味着在技术、政策、产业端三方发力下,人工智能将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引擎,驱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要知道,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就在于科技创新,其目的是实现高质量的发展。这一概念最终追求的是生产力的升级,而未来的主战场仍然是实体产业。不同于过去的是,未来实体产业的发展不再是单点开花,而是整个产业链体系的升级,“人工智能+”将加速推动多样化发展。
据政府工作报告披露,我国过去一年在人工智能等技术领域的投入和产出取得显著成果。例如上海计划推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到1.6万亿元;广东强调加强大模型关键技术攻关,快速建设千亿级人工智能基金群;江苏明确以人工智能全方位赋能新型工业化,深入实施“智改数转网联”。
按照科技部部长阴和俊的说法,我国全年研发经费投入超过3.3万亿元,同比增长8.1%,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4%。其中,基础研究投入达到2212亿元,同比增长9.3%。
就产出而言,2023年签订了95万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6.15万亿元,同比增长28.6%。授权发明专利达到92.1万件,同比增长15.3%。在量子技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我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原创成果。
在这个过程中,人工智能无疑已经成为产业创新的关键抓手和引擎之一。
20位代表热议,“人工智能+”落地开花
与政府报告中提出的全面推进“人工智能+”行动相呼应的是,两会代表纷纷针对AI落地建言献策。这是自大模型火爆以来,全国两会首次涌现如此多关于人工智能的建议。
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认为,当前在人工智能领域,中美博弈最核心的主战场仍是通用大模型。所以他带来了8份建议,包括制定国家《通用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建立国家级数据开放平台,以大模型赋能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诊后服务、司法办案、来华旅游服务等。
刘庆峰建议,在未来5年内,以专项的形式从算力、数据、算法上持续支持我国通用大模型的研发攻关,加快形成围绕国产大模型的自主可控产业生态,推动国家级高质量训练数据开放和共享,同时研究制定人工智能领域法律法规,加快大模型在行业领域的应用落地。
小米创始人雷军则认为,从长期趋势看,各行各业对掌握人工智能基本技能的人力需求正急剧增长,以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实际技术水平来看,顶尖人工智能人才储备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更加短缺。
雷军建议,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普及人工智能素养教育,大力推进高校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的建设,支持大型科技企业和教培机构培育人工智能应用型人才。
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认为,2024年是大模型应用场景元年,在许多垂直领域,不需要千亿规模的大模型,百亿大模型足够赋能百行千业,中国完全可以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大模型发展之路。
周鸿祎建议,政府、央国企率先提供更多应用场景,聚焦“小切口,大纵深”,推动大模型垂直化、产业化落地,企业要用AI逐步改造业务,在实践中拆分场景具体分析,在业务流程上找准切入点,选择与大模型成熟能力匹配的业务环节切入。
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认为,由于新型工业化正在成为新质生产力形成的主阵地,AI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变成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领域。因此如何让人工智能不仅会做诗、更要会做事变得至关重要。
杨杰建议,要全面推进“AI+”行动,打造“AI+”产业高地,厚植“AI+”创新沃土,广泛吸引全球AI领军人才和知名学者,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布局超大型智算中心、人形机器人、无人驾驶、未来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赛道。
中国以“智”提“质”,着力人工智能+
如何抓住风口、抓牢风口、乘势而上,跑赢AI赛道?这是今年两会的重要议题。
所谓人工智能+,其核心价值就在于为生产赋能。人工智能可以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于正在寻求经济新动能和高质量发展的中国来说,“人工智能+”就是打造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
尽管我国人工智能产业仍处于早期阶段,但发展势头迅猛。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测算,2022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5080亿元,同比增长18%;预计2023年规模将达5784亿元,增速13.9%。
尤其是近两年我国涌现出大量人工智能企业,截至2023年7月,企业数量已超过4300家,研发出智能芯片、开发框架、通用大模型等众多创新成果。
未来相信随着我国更加注重创新生态的建设,从政策支持、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到市场应用,以“智”提“质”,全面着力人工智能+,必将迎来全新的发展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