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程是艺术,开发是工程
比起一门编程语言,软件工程的入门过程,要难得多。盖因一门语言,其语法、关键字、系统库和常用工具,总是确定而有限的。
而软件工程,作为工程学的一个门类,它肩负着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将种种条件确定下来,将资源安排妥当,使工作过程确定清晰,产出稳定可靠的责任。
这其中的微妙和复杂,往往在经典的教材中也不能充分表达。其中大量与人的协作,与时间的较量,其经验和体会,都是要在实践中才能慢慢积累起来。这就使得软件工程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常常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一方面我们都会宣称它非常重要,另一方面,我们却很难从中得到收益。一方面我们都反对形式主义的软件工程,另一方面因为难以落实,使得我们最终总是在实践中流于形式。
软件工程,作为软件开发的一个基础的知识领域,它的学习过程,也迫切需要一个启动的支点。
在这样的背景下,得到邹欣老师的《构建之法》,对我来说是非常惊喜的事情。这本书很好的解决的这个知识领域“从零到一”的问题。我数了数手头十来本软件工程方方面面的读物,还是觉得,如果你是一个在校生,刚刚开始学习软件工程;或者你是一个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程序员,迷惘于如何在形式化的团队开发规程和自负的才华之间找到平衡;甚至你是一个刚刚走上管理岗位的技术领导,第一次从“软件工程的受害者”成为实施者,急于完成角色转换,走上人生巅峰。你都是这本书潜在的目标读者。
Build To Learn 到 Build To Win
Build To Win 是 《构建之法》一书的英文名。这本书很好的阐述了如何逐步改进软件开发过程
• Build To Learn:开发软件,构建系统的目的是做进一步的试验,试图发现客观规律或某个试验方法的优点与缺点。这些项目经常是科研论文的基础工作。
• Build To Show:为了突出地展现某个技术的作用,开发一些演示为目的的软件,这些项目很吸引眼球,经常获得新闻报道,但是功能未必全面。
• Build To Serve:为了服务一定范围的目标用户而构建的工具等,有时以公开的SDK形式发布。
• Build To Win:以在市场上赢得用户为目标而构建的软件。这也是种种科学发现,技术突破最好的试金石。这是我在研究院之外的十余年中做的最多的项目类型,也是这本书的英文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