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发展到了安全运营阶段,
这点已经基本达成行业共识。
可是,
国内又有哪家把安全运营真正做起来了?
是什么原因没有做起来?
本文抛砖引玉,浅显分析一下。
首先,做好安全运营产品和业务,
需要三个思维:产品思维、运营思维、互联网思维,
可是,放眼望去,
同时具备这三个思维的人和团队又有几个?
国内的安全运营,
尤其是安全运营产品和业务,
该如何破局?
一、客户层面:从认知到付费,或许还需要时间
1、认知:重产品轻服务
国内更倾向于采购硬件盒子或软件授权,认为“买断即安全”,对持续运营服务的价值缺乏感知,认为安全服务是“虚的”。
如某客户宁愿花500万买防火墙,也不愿每年花50万购买MDR服务,认为“买设备看得见摸得着”。
2、责任:安全责任是谁
企业担心将安全托管给第三方后,一旦出事责任难以界定,无法承担“外包风险”。
相关法律规范强化了企业主体责任,但变相抑制了安全服务的外包需求。
另外,普遍担心SaaS服务会影响数据安全合规等问题。
3、规模:付费客户有限
大型政企倾向于自建团队,中小型企业则普遍预算不足,导致MSS/MDR的“中间市场”规模有限。
二、厂家层面:从技术到模式,或许都面对困局
1、技术困局:自动化与智能化不足
国内安全运营高度依赖人工分析,缺乏自动化响应(SOAR)和精准威胁情报支撑,导致服务成本高、效率低,难以规模化。国际厂商如CrowdStrike通过云端AI驱动。
2、产品困局:产品化程度低,交付“项目化”
多数厂商将安全运营包装成“年度服务项目”,而非标准化SaaS产品,导致交付周期长、利润率低,无法快速复制。
3、合作困局:生态割裂,无法闭环
国内安全产品接口不开放、数据格式不统一,安全运营平台难以整合多源数据,最终沦为“人工看板”。
三、市场层面:政策和竞争,或许难以平衡
1、合规驱动,需求变形
等保、关基等合规要求催生了大量“合规型”采购,企业更关注“有没有”而非“好不好”,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
2、低价竞争,创新无力
传统安全厂商为抢占市场,将MSS包装成附赠服务,甚至免费提供,劣币驱逐良币,抑制专业化运营服务商成长。
3、降维打击,价值削弱
云服务商等通过“安全能力内置化”(如云防火墙、WAF集成),电信运营商通过资源绑定和内生安全,对安全运营业务,可以说是降维打击,削弱了独立安全运营服务商的差异化价值。
四、如何破局?让安全运营回归“价值”
- 技术和产品升级:AI驱动的“无人化运营”
如:基于大语言模型(LLM)提升告警研判效率,实现告警上下文自动生成处置建议,降低人工干预率;通过图神经网络构建TTP关联模型,提升提前阻断攻击链的成功率。
研发真正的安全运营产品,尤其是标准化的SaaS和MDR、MSS等产品,而不是盒子+服务的方式去做运营。
- 商业模式重构:转型“价值付费”
如:聚焦勒索防护、数据泄露等企业真正“怕痛”的领域,通过效果量化(如“赔付承诺”)建立信任。比如是否可以推出“勒索防护保险”,承诺若在服务期内发生勒索攻击并支付赎金,则给予赔付。
- 生态合作:与云、网运营商深度合作
与云、网运营商合作,将安全运营能力嵌入云和网(如“安全即代码”),共同面向客户。
(参考之前的一篇:借安全生态之力,穿越周期、弯道超车、破局而出!)
4、顺应趋势:从“被动合规”到“主动免疫”
一是技术融合,安全运营与业务系统深度耦合,实现安全策略的“内生式”部署;二是服务下沉,针对中小企业的轻量化SaaS平台,年费足够低;三是责任共担,探索“安全责任共担模型”,明确安全运营服务商与客户的责任划分,降低法律风险。
五、真正的安全运营架构是什么样子的?
此处,仅给出两张图,不再阐述细节。
安全运营体系架构如下:
请参考之前的文章:🧲《重塑格局:如何才能实现安全运营业务(SaaS、MSS、MDR等)的跃升?》
安全运营:下一代安全市场格局
安全运营,谁能率先跨越“规模化临界点”,谁将主导下一代安全市场格局。
原创 T先生 MrT T先生 Mr.Th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