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学习——聚类算法一

机器学习——聚类算法一

文章目录

  • 前言
  • 一、基于numpy实现聚类
  • 二、K-Means聚类
    • 2.1. 原理
    • 2.2. 代码实现
    • 2.3. 局限性
  • 三、层次聚类
    • 3.1. 原理
    • 3.2. 代码实现
  • 四、DBSCAN算法
    • 4.1. 原理
    • 4.2. 代码实现
  • 五、区别与相同点
    • 1. 区别:
    • 2. 相同点:
  • 总结


前言

在机器学习中,有多种聚类算法可以用于将数据集中的样本按照相似性进行分组。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聚类算法:

  1. K-Means聚类
  2. 层次聚类
  3. DBSCAN算法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一、基于numpy实现聚类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pandas as pd
from numpy.linalg import norm
import random
np.random.seed(42)
data = np.random.randn(100,2)  #生成一个包含100个样本点的随机数据集,每个样本有2个特征
df = pd.DataFrame(data= data,columns=["x1","x2"])x1_min, x1_max, x2_min, x2_max = df.x1.min(), df.x1.max() ,df.x2.min(), df.x2.max()# 初始化两个质心
centroid_1 = np.array([random.uniform(x1_min, x1_max), random.uniform(x2_min, x2_max)])
centroid_2 = np.array([random.uniform(x1_min, x1_max), random.uniform(x2_min, x2_max)])data = df.values
#设置迭代次数为10
for i in range(10):clusters = []for point in data:centroid_1_dist = norm(centroid_1- point) #计算两点之间的距离centroid_2_dist = norm(centroid_2- point)cluster = 1if centroid_1_dist > centroid_2_dist:cluster = 2clusters.append(cluster)df["cluster"] = clusters#更换质心(即迭代聚类点)
centroid_1 = [round(df[df.cluster == 1].x1.mean(),3), round(df[df.cluster == 1].x2.mean(),3)]
centroid_2 = [round(df[df.cluster == 2].x1.mean(),3), round(df[df.cluster == 2].x2.mean(),3)]plt.scatter(x1, x2, c=df["cluster"])
plt.scatter(centroid_1,centroid_2, marker='x', color='red')
plt.show()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二、K-Means聚类

2.1. 原理

K-means 是一种迭代算法,它将数据集按照距离划分为 K 个簇(其中K是用户预先指定的簇的数量),每个簇代表一个聚类(聚类后同一类数据尽可能聚集到一起,不同类数据分离)。实现步骤如下:

  1. 随机初始化K个质心,每个质心代表一个簇
  2. 将每个样本点分配到距离其最近的质心所代表的簇。(如此就形成了K个簇)
  3. 更新每个簇的质心,(即计算每个簇中样本点的平均值)
  4. 重复步骤2和步骤3,直到质心的位置不再改变或达到预定的迭代次数。

2.2. 代码实现

  1. 导入数据集,以鸢尾花(iris)数据集为例: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load_iris
import pandas as pd# 加载数据集
iris = load_iris()#查看数据集信息
print(iris.keys())
dict_keys(['data', 'target', 'frame', 'target_names', 'DESCR', 'feature_names', 'filename', 'data_module'])#获取特征数据
data = iris["data"]# 获取标签数据
target = iris["target"]
print(pd.Series(target).unique())
[0 1 2]#查看分类名
print(iris["target_names"])
['setosa' 'versicolor' 'virginica']#整合到数据框
import pandas as pd
df = pd.DataFrame(data= iris["data"],columns= iris["feature_names"])
print(df.head())sepal length (cm)  sepal width (cm)  petal length (cm)  petal width (cm)
0                5.1               3.5                1.4               0.2
1                4.9               3.0                1.4               0.2
2                4.7               3.2                1.3               0.2
3                4.6               3.1                1.5               0.2
4                5.0               3.6                1.4               0.2
  1. 确定初始化质点K的取值

肘部法则选择聚类数目:
该方法适用于K值相对较小的情况,随着聚类数目的增加,聚类误差(也称为SSE,Sum of Squared Errors)会逐渐减小。然而,当聚类数目达到一定阈值后,聚类误差的减小速度会变缓,形成一个类似手肘的曲线。这个手肘点对应的聚类数目就是肘部法则选择的合适聚类数目

from sklearn.cluster import KMeans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sse = []
# 设置聚类数目的范围
k_range = range(1, 10)
# 计算每个聚类数目对应的 SSE
for k in k_range:kmeans = KMeans(n_clusters=k,random_state = 42)kmeans.fit(df)sse.append(kmeans.inertia_)# 绘制聚类数目与 SSE 之间的曲线图
plt.style.use("ggplot")
plt.plot(k_range, sse,"r-o")
plt.xlabel('Number of K')
plt.ylabel('SSE')
plt.title('Elbow Method')
plt.show()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从图中可看出,当K=3时,该曲线变得比较平缓,则该点为肘部点。即最佳的聚类数目为K=3

  1. 从sklean中调用k-Means算法模型
from sklearn.cluster import KMeans
kmeans = KMeans(n_clusters=3,max_iter= 400,random_state=42)
kmeans.fit(df)
print(kmeans.cluster_centers_)
y_kmeans = kmeans.labels_
df["y_kmeans"] = y_kmeans
  1. 可视化聚类结果

绘制平面图:

plt.scatter(df["sepal length (cm)"], df["sepal width (cm)"], c=df["y_kmeans"], cmap='viridis')
# 绘制聚类中心
plt.scatter(kmeans.cluster_centers_[:, 0], kmeans.cluster_centers_[:, 1], c='red', marker='x', s=100)
plt.xlabel('Sepal Length')
plt.ylabel('Sepal Width')
plt.title('K-Means Clustering')
handles, labels = sc.legend_elements()
plt.legend(handles, labels)
plt.show()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绘制三维图:

# 创建3D图形对象
fig = plt.figure(figsize=(8, 6))
ax = fig.add_subplot(111, projection='3d')
# 绘制散点图
sc = ax.scatter(df["sepal length (cm)"], df["sepal width (cm)"], df["petal length (cm)"], c=df["y_kmeans"], cmap='viridis')# 绘制聚类中心
ax.scatter(kmeans.cluster_centers_[:, 0], kmeans.cluster_centers_[:, 1], kmeans.cluster_centers_[:, 2], c='red', marker='x', s=100)ax.set_xlabel('Sepal Length')
ax.set_ylabel('Sepal Width')
ax.set_zlabel('Petal Length')
ax.set_title('K-Means Clustering')# 添加图例
handles, labels = sc.legend_elements()
ax.legend(handles, labels)plt.show()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3. 局限性

k-Means算法通过距离来度量样本之间的相似性,因此对于非凸形状的聚类,算法可能无法正确地将样本划分到正确的聚类中。

k-Means算法对噪声和离群点敏感。这些异常值可能会影响到聚类结果,使得聚类变得不准确

需要事先指定聚类的数量k,而且对结果敏感。如果选择的聚类数量不合适,会导致聚类结果不准确或不理想。

比如这种情况: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三、层次聚类

3.1. 原理

层次聚类(Agglomerative clustering)算法是一种基于树状结构的聚类方法,分为凝聚型和分裂型层次聚类。

分裂型层次聚类从整个数据集作为一个簇开始,然后逐步将簇分裂为更小的簇,直到达到预定的簇的数量或达到某个停止准则。

凝聚型层次聚类将数据集中的样本逐步合并为越来越大的簇。
即从N个簇开始(每个样本为一个簇),在每个步骤中合并两个最相似的簇,直到达到某个停止准则。

如图所示,从上(下)往下(上):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优点是可以直观地展示数据点之间的相似性关系,并且不一定要预先指定聚类簇的数量。
层次聚类的缺点是计算复杂度较高,且对数据的噪声和异常值比较敏感。

3.2. 代码实现

参数 linkage: 用于指定链接算法。
“ward” : 单链接,即两个簇的样本对之间距离的min
“complete”: 全链接,即两个簇的样本对之间距离的max
“average”: 均链接,即两个簇的样本对之间距离的mean

参数 affinity : 用于计算距离。
“euclidean”:使用欧几里德距离来计算数据点之间的距离(这是默认的距离度量方法)。
“manhattan”:使用曼哈顿距离来计算数据点之间的距离,它是两个点在所有维度上绝对值之和的总和。
“cosine”:使用余弦相似度来计算数据点之间的距离。

from sklearn.cluster import AgglomerativeClustering
cluster = AgglomerativeClustering()
print(cluster.fit_predict(df))cluster = AgglomerativeClustering(n_clusters= 3 ,linkage= "complete",affinity="manhattan")
cluster.fit(df)
df["cluster"] = cluster.labels_
print(cluster.labels_)# 创建3D图形对象
fig = plt.figure(figsize=(8, 6))
ax = fig.add_subplot(111, projection='3d')
plt.style.use("ggplot")for i in range(len(df["cluster"])):if df["cluster"][i] == 0:ax.scatter(df["sepal length (cm)"][i], df["sepal width (cm)"][i], df["petal length (cm)"][i],c = "red")elif df["cluster"][i] ==1:ax.scatter(df["sepal length (cm)"][i], df["sepal width (cm)"][i], df["petal length (cm)"][i],c = "blue")else:ax.scatter(df["sepal length (cm)"][i], df["sepal width (cm)"][i], df["petal length (cm)"][i],c = "yellow")ax.set_xlabel('Sepal Length')
ax.set_ylabel('Sepal Width')
ax.set_zlabel('Petal Length')
ax.set_title('Clustering')
plt.show()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四、DBSCAN算法

4.1. 原理

DBSCAN是一种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它能够发现任意形状的聚类簇,并且能够识别出噪声点,它将样本划分为核心点、边界点和噪声点。算法的步骤如下:

  1. 随机选择一个未访问的样本点。根据设置的距离半径(eps),称在这一范围的区域为该样本实例的邻域

  2. 如果该样本点的邻域内样本数大于设定的阈值(min_samples),则将其标记为核心点,并将其邻域内的样本点加入到同一个簇中。

  3. 如果该样本点的邻域内样本数小于设定的阈值,则将其标记为边界点。

  4. 重复以上步骤,直到所有样本点都被访问。

  5. 最后,任何不是核心点,且邻域中没有实例样本的样本点都将被标记为噪声点

4.2. 代码实现

from sklearn.cluster import DBSCAN
cluster = DBSCAN(eps= 0.6 , min_samples= 10)
cluster.fit(df)
df["cluster"] = cluster.labels_
print(df)#-1代表噪声点
print(df["cluster"].value_counts())1    880    49
-1    13
Name: cluster, dtype: int64sc = plt.scatter(df["sepal length (cm)"],df["sepal width (cm)"],c = df["cluster"])
plt.title('DBSCAN Clustering')
handles, labels = sc.legend_elements()
plt.legend(handles, labels)
plt.show()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from sklearn.cluster import DBSCAN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make_moons# 生成随机数据
X, y = make_moons(n_samples=200, noise=0.05) 
print(X)dbscan = DBSCAN(eps=0.3, min_samples=5)
dbscan.fit(X)# 获取聚类标签
labels = dbscan.labels_#因为设置的noise很小,故没有噪声点
print(pd.Series(labels).value_counts())
0    100
1    100
dtype: int64# 绘制聚类结果
plt.scatter(X[:, 0], X[:, 1], c=labels)
plt.title('DBSCAN Clustering')
handles, labels = sc.legend_elements()
plt.legend(handles, labels)
plt.show()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五、区别与相同点

1. 区别:

  1. K-means是一种划分聚类算法,它将数据集划分为固定数量的簇(一定要预先指定簇的数量),而层次聚类(不一定要指定簇的数量)和DBSCAN算法(需要指定邻域半径和最小样本数),它们可以自动确定簇的数量。

  2. K-means和层次聚类算法都假设簇具有相同的形状和大小,而DBSCAN算法可以发现任意形状和大小的簇。

  3. K-means和层次聚类算法都对异常值敏感,而DBSCAN算法对异常值不敏感。(可去掉噪声点)

2. 相同点:

K-means、层次聚类和DBSCAN算法都是无监督学习算法中的聚类算法,它们不依赖于标签信息。

这些算法都使用距离或相似性度量来度量样本之间的相似性或距离。


总结

本文从最开始的自己实现聚类到后面的三个机器学习中聚类算法:( K-Means 、层次聚类、DBSCAN聚类)的学习,再到后面对这三个算法的比较与总结。加深了对聚类原理的了解。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

–2023-8-31 筑基篇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qwc.cn/news/99323.html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编程知识网进行投诉反馈email:809451989@qq.com,一经查实,立即删除!

相关文章

GPT转换工具:轻松将MBR转换为GPT磁盘

为什么需要将MBR转换为GPT? 众所周知,Windows 11已经发布很长时间了。在此期间,许多老用户已经从Windows 10升级到Windows 11。但有些用户仍在运行Windows 10。对于那些想要升级到Win 11的用户来说,他们可能不确定Win 11应该使…

无涯教程-JavaScript - DAYS360函数

描述 DAYS360函数返回基于360天的年份(十二个月为30天)的两个日期之间的天数,该天数用于会计计算。 语法 DAYS360 (start_date,end_date,[method])争论 Argument描述Required/OptionalStart_dateThe two dates between which you want to know the number of days.Required…

webpack打包常用配置项

webpack打包配置项 参考链接 文件结构:最基础版 先安装 npm i webpack webpack-cli --dev 运行命令:npx webpack 进行打包 1. 配置webpack.config.js文件: const path require(path); module.exports {mode: development, // 开发环境 …

合并两个有序链表(每日一题)

“路虽远,行则将至” ❤️主页:小赛毛 ☕今日份刷题:合并两个有序链表 题目描述: 将两个升序链表合并为一个新的 升序 链表并返回。新链表是通过拼接给定的两个链表的所有节点组成的。 示例1: 输入:l1 …

【用unity实现100个游戏之8】用Unity制作一个炸弹人游戏

文章目录 前言素材开始一、绘制地图二、玩家设置三、玩家移动四、玩家四方向动画运动切换 五、放置炸弹六、生成爆炸效果七、墙壁和可破坏障碍物的判断八、道具生成和效果九、玩家死亡十、简单的敌人AI十一、简单敌人AI十二、随机绘制地图十三、虚拟摇杆 最终效果待续源码完结 …

力扣|找出和所对应的两数的下标

从零开始刷力扣(bushi 题目放在这: 给定一个整数数组 nums 和一个整数目标值 target,请你在该数组中找出和为目标值target的两个整数,并返回它们的数组下标。 你可以假设每种输入只会对应一个答案。但是,数组中同一…

阻塞非阻塞IO(BIO和NIO),IO多路复用

1.概念 NIO(New Input/Output)和BIO(Blocking Input/Output)是Java中用于处理输入输出的两种不同的模型。 BIO 会阻塞,等有了消息,立刻返回,一个线程处理一个recv(需要很多线程&…

【UIPickerView-UIDatePicker-应用程序对象 Objective-C语言】

一、今天我们来学习三个东西 1.UIPickerView-UIDatePicker-应用程序对象 1.首先,来看数据选择控件 数据选择控件, 大家对这个数据选择控件,是怎么理解的, 1)数据选择控件,首先,是不是得有数据, 2)然后呢,你还得让用户能够选择, 3)最后,你还得是一个控件儿 那…

Python 之 match 表达式

Python 从 3.10 版本开始增加了 match 语句,和其他语言常见的 switch 语句极其相似,但功能更加强大。 本文通过实例,了解下其用法。 基本的 match 语句 def http_code(status): match status: case 400 | 404 | 418: …

免费SSL/TLS域名证书Certbot配置详细过程

文章目录 1. 在服务器上安装 Certbot2. 停止 web 服务器3. 运行 certbot 命令4. 证书生成位置5. 配置 web 服务器6. 重新加载 web 服务器7. 验证8. 配置自动续期发现问题1. Problem binding to port 80: Could not bind to IPv4 or IPv6.2. live directory exists for example.…

【LeetCode】328. 奇偶链表

328. 奇偶链表(中等) 思路 如果链表为空,则直接返回链表。 对于原始链表,每个节点都是奇数节点或偶数节点。头节点是奇数节点,头节点的后一个节点是偶数节点,相邻节点的奇偶性不同。因此可以将奇数节点和偶…

如何使用Python和正则表达式处理XML表单数据

在日常的Web开发中,处理表单数据是一个常见的任务。而XML是一种常用的数据格式,用于在不同的系统之间传递和存储数据。本文通过阐述一个技术问题并给出解答的方式,介绍如何使用Python和正则表达式处理XML表单数据。我们将探讨整体设计、编写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