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云平台,是一个目前影像业务中,各省市级领导比较重视的业务板块。因为,影像平台不但可以直接给原来没有PACS系统的1,2级医院提供PACS服务,还可以提供院间之间的业务,例如发送远程诊断,远程会诊业务;除了正常的院内和院间的业务,最重要的是,卫健委可以对所有接入的医院进行统筹规划;例如,可以将AI公司的产品直接集成到云平台中,这样既可以提高区域内的阅片速度和水平,又可以大大的节省资源的投入;第二,在区域内可以开展图像和报告的质控业务;并且,还可以进行后续数据挖掘类业务,例如,创建自己的报告知识库系统,也可以使用这些报告和影像,训练语言大模型(LLM)和图像卷积模型。
1. 院内云PACS业务
这里说的云PACS,实际上,是一章节中医学影像云平台中的一个子模块,也就是说,线上所有的医院都共享同一个服务组资源,而不是很多人理解的,将院内的PACS服务器服务搬到公有云上。 1.1 云PACS的优势 云PACS是医学影像云平台中的一个子模块,它实现了线上所有医院的资源共享。对于IT技术力量不强的医院,云PACS确保了持续的专业IT人员运维,并且可以免费享受软件的一般功能升级和改进。此外,医院无需在短期内投入大量的IT基础设备和软件费用。 1.2 云PACS的劣势 然而,云PACS也存在一些劣势。对于定制化需求,尤其是大医院的需求,响应可能会较慢,因为某个需求可能会影响所有医院。传统PACS中,大部分改动,都是集中在各种查询,统计,第三方系统对接,排队叫号,医院对某些业务流的特殊定制,传统业务为了快速交付,大部分都采用低代码编程的方式,随意创建新表单,或者采用连表查询的方式来实现院内需求。这种方式,也会导致当随着数量的累计,数据库性能,会呈指数级大大下降。例如,某个医生希望通过特殊的几个字段中,模糊匹配去查询,在院内PACS实施中,其实可以很快的解决,但在,云PACS中可能需要使用Solr或ES等技术来实现。 最后,云PACS的很大的劣势在于,网断开的情况下,医院业务将不能运行;确实这个是个很难绕过去的难题。不过如果把网络看做和电一样的重要资源后,这个问题,就是另外中理解。 为了平衡成本,可以考虑本地和云端的混合模式,即将影像保留在本地,而云端只保存数据库信息。这种模式结合了本地存储的可靠性和云端存储的灵活性,为医院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灵活性。
2 院间云业务
院间的业务还都是老概念,远程服务和云胶片互认业务;后续这些业务,我会拿出专门的章节来介绍,一下就是我们远程的界面
3 云平台的统筹管理业务
区域管理方面,一是为业务流中,提供一些资源类工具和知识,例如,AI智能工具,例如现在胸部智能类(结节,肺炎,肺气肿,积液,气胸,非门控钙化积分),血管类(头颅CTA,头颈CTA,冠状动脉CTA),核磁类(颅内MRA,心脏MRA,颅内MR),骨折类(颅内骨折,肋骨,脊柱,肩胛骨骨折类),乳腺(MG)病灶检出,超声病灶检出;报告内容纠错,比如最常见的错字,还有性别矛盾,方位矛盾,部位矛盾,逻辑矛盾等;也可以进行回顾式质控;二是提供一些知识类和教培类的系统;形成区域内自己的大数据平台,通过数据挖掘,创建自己的知识库平台,供医生来查阅和学习;也可以对新人进行培训,老人进行考核;
通过长达8年的在医学影像云平台的实践,我们开发的系统,已经注册了大大小的医疗机构有8000多家,共有4000W个病例,无压缩数据量在3PB的影像文件大小的规模。
整个后台系统设计的思路是,根据业务和功能,将PACS业务拆分为足够小的独立子业务系统,并且分别创建数据库,影像数据使用非结构化数据库,其中,重要的主库都采用分布式数据库;各个子业务板块,都可以通过负载均衡来动态扩展服务器,来满足不断增长的业务量;此外,PACS相关业务有个特点是,业务量不会发生突然的变化,但是PACS的管理的文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累计很多;所以,要针对存储去做一些可扩展,可降低成本的设计方式;
客户端采用WEB和原生C的模式,使用C语言是为了在部署中去适配各种系统的电脑,另外,原生影像浏览器,相比较WEB影像浏览器,可以加载大规模的影像,并且在本地进行缓冲;在胶片打印和再次生成图像的操作中,也可以随意发送到各个网段的服务器,在落地部署中,更加灵活;和第三方系统对接中,也会有更多选择的技术路径对接方式,更加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