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T:往返传播时延(越大,游戏延迟)
一.算机网络概念
网络:网样的东西,网状系统
计算机网络:是一个将分散得、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与线路连接起来,由功能完善得软件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得系统
计算机网络是互连得,自治得计算机集合
互连—通过通信链路互联互通
自治—无主从关系
1.数据通信: 数据传输
2.资源共享: 同一个计算机网络上的其他计算机可使用某台计算机得计算机资源得行为,可共享硬件、软件、数据。
3.分布式处理: 单计算机压力大,分布到其他计算机,增加效率
4. 提高可靠性
5.负载均衡
网络把许多计算机连接起来,而互联网把许多网络连接在一起,因特网是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
ISP:因特网服务提供者;
两台设备进行数据传输需要经过连接得每个节点ISP,费时间,因此有了IXP,直接连通两个节点,传输效率更高。
1.1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与分类
组成部分:硬件、软件、协议
工作方式:边缘部分—一系列端系统(进程之间的通信:C/S(主机越多,速度越慢)(B/S);P2P(主机越多,速度越快));核心部分—提供服务
功能组成:通信子网—实现数据通信;资源子网—实现资源共享/数据处理
按照范围分类:广域网WAN(交换技术), 城域网MAN, 局域网LAN(广播技术), 个人区域网PAN
按照使用者分:公用网; 专用网
按交换技术分:电路交换, 报文交换, 分组交换
按拓扑结果分:总线型, 星型, 环型, 网状型
按传输技术分:广播室网络----共享公共通信信道; 点对点网络—使用分组存储转发和路由选择机制。
1.2计算机网络标准化工作
法定标准; 事实标准:
RFC–因特网标准的形式
1.3 性能指标之速率带宽吞吐量
速率: 数据率,连接在计算机网络上的主机在数字信道上传送数据位数得速率
**带宽:**某个信号具有得频带宽度,即最高频率与最低频率之差,单位是赫兹(Hz)
表示网络的通信线路传送数据的能力,指单位时间内从网络中某一点到零一点所能通过的最高数据率。(网络设备所支持的最高速度)(发送端最高发送数据量)
吞吐量: 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的数据量,吞吐量受网络的带宽或网络的额定速率的限制。
1.4 性能指标之时延、时延带带宽、往返时延RTT、利用率
时延: 指数据从网络的一段传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也叫延迟和迟延。单位为s;
1.发送时延:数据长度/信道带宽;从发送分组的第一个比特算起。到该分组的最后一个比特发送完毕所需的时间。
高速链路: 发送速率提升,因此发送时延减小,但传播时延不变
2.传播时延:信道长度/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取决于电磁波传播速度和链路长度。(介质)
3.排队时延:等待输入/入链路可用
4.处理时延:检错,找出口。
时延带宽积: = 传播时延 * 带宽
bit = s * b/s
时延带宽积又称以比特为单位的链路长度。即“某链路现在有多少比特”【容量】
往返时延RTT: 从发送方发送数据开始,到发送方收到接收方的确认,总共经历的时延
RTT越大,在收到确认之前,可以发送的数据越多。
RTT:往返传播时延=传播时延*2 + 末端处理时间
利用率: 信道利用率=有数据通过时间/(有无)数据通过时间,网络利用率=信道利用率加权平均值。
二、计网体系结构
2.1 分层结构、协议、接口、服务
实体: 每一层的活动元素【对等实体】
协议: 对等实体之间的协议(水平)
接口: 每两层之间的连接
服务: 下面为上面服务
分层原则:
- 各层之间相互独立,每层只实现一种相对独立的功能
- 每层之间的界面自然清晰,易于理解,相互交流尽可能少
- 结构上可分隔开,每层都采用最适合的技术来实现
- 保持下层对上层的独立性,上层单向使用下层提供的服务
- 整个分层结构应该能促进标准化工作
OSI参考模型: 7层,法定标准
TCP/IP参考模型: 4层,事实标准
OSI参考模型:
支持异构网络系统的互联互通。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84年提出的开放系统互连(OSI)参考模型
- 应用层
- 表示层
- 会话层
- 传输层
- 网络层
- 数据链路层
- 物理层
【物联网淑慧试用】
上三层资源子网(数据处理);
下三层通信子网(数据通信);
TCP/IP参考模型:
- 应用层
- 传输层
- 网际层
- 网络接口层
五层参考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