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十五)----排序算法(2)

目录

一.选择排序

1.简单选择排序

2.堆排序

•建立大根堆

•基于大根堆进行排序

堆排序算法效率:

堆排序算法稳定性:

3.堆的插入和删除

•在堆中插入新元素

•在堆中删除元素

二.归并排序

归并排序算法效率:

归并排序算法的稳定性:

三.基数排序

基数排序的算法效率:

基数排序算法的稳定性:


下一篇博客会着重讲外部排序~

一.选择排序

每一趟在待排序元素中选取关键字最小(或最大)的元素加入有序子序列。

1.简单选择排序

算法思想:每一趟在待排序元素中选取关键字最小的元素加入有序子序列。

算法过程:

① 对待排序的序列从左往右扫描,将关键字最小的元素与第一个元素互换位置:

② 继续在待排序序列中找到关键字最小的元素,将他换到前面位置:

以此类推,最后一个元素不用处理,所以对n个元素的简单选择排序只需要n-1趟处理。

//交换
void swap(int &a,int …&b){int temp=a;a=b;b=temp;
}//简单选择排序
void SelectSort(int A[],int n){for(int i=0; i<n-l; i++){    //一共进行n-1趟int min=i;    //记录最小元素位置for(int j=i+1; j<n; j++)    //在A[i..n-1]中选择最小的元素if(A[j]<A[min])    min=j;    //更新最小元素位置if(min!=i)    swap(A[i],A[min]);    //封装的swap()函数共移动元素3次}
}

算法效率:

简单选择排序的空间复杂度为O(1),只需要定义几个变量,所以空间复杂度为常数级。 

时间复杂度:

无论待排序的序列是有序、逆序、还是乱序,一定需要 n-1 趟处理。
所以,总共需要对比关键字(n-1)+(n-2)+...+1 =\frac{n(n-1)}{2} 次,元素交换次数 <n-1。

所以时间复杂度为O(n^2)

 

算法稳定性:

由下图的例子可以看出,2的相对位置变了,所以这个算法是不稳定的。

算法的适用性:

简单选择排序适用于顺序表也适用于链表。

逻辑和顺序表的简单选择排序相同:

// 定义链表节点结构体
struct ListNode {int val;          // 存储整数值的成员变量ListNode* next;   // 指向下一个节点的指针
};// 简单选择排序的链表实现
void SelectSort(ListNode* head) {ListNode* current = head;while (current != nullptr) {ListNode* minNode = current;ListNode* runner = current->next;while (runner != nullptr) {if (runner->val < minNode->val) {minNode = runner;}runner = runner->next;}if (minNode != current) {int temp = current->val;current->val = minNode->val;minNode->val = temp;}current = current->next;}
}
2.堆排序

算法思想:每一趟在待排序元素中选取关键字最小(或最大)的元素加入有序子序列。

什么是"堆(Heap)"?

若n个关键字序列L[1....n]满足下面某一条性质,则称为堆(Heap):

① 若满足:L(i)>L(2i) 且 L(i)>L(2i+1)(1\leq i \leq n/2)----大根堆(大顶堆)

② 若满足:L(i)≤L(2i) 且 L(i)≤L(2i+1)(1\leq i \leq n/2)---- 小根堆(小顶堆)

用二叉树更容易理解。如下图所示,是完全二叉树的顺序存储:

堆在逻辑上可以理解为顺序存储的完全二叉树,编号为1的结点就是这棵二叉树的根节点,编号为i的节点,其左孩子的编号应为2i,右孩子编号应为2i+1。

当i \leq n/2,时这一点一定是一个分支节点:

所以大根堆就是:在完全二叉树中,如果所有子树的根节点 \geq 他的左,右孩子的值,那么这样的一棵顺序存储的完全二叉树就是一个大根堆。例如下图,就是一个大根堆:

同理,小根堆就是 所有子树的根节点 \leq 左,右孩子的值 的完全二叉树:

选择排序算法的思想就是每一趟在待排序元素中选取关键字最小(或最大)的元素加入有序子序列。若待排序序列是大根堆或者小根堆,那么这个算法的实现就很简单了。

所以首先将原始的序列建立为大根堆/小根堆,在进行选择排序。

•建立大根堆

将初始序列中所有非终端结点都检查一遍,是否满足大根堆的要求(根\geq左,右),如果不满足,则进行调整。在顺序存储的完全二叉树中,非终端节点编号i\leq \left \lfloor n/2 \right \rfloor:1,2,3,4

首先处理4号节点,这个节点是所有分支节点中编号最大的节点。检查以9为根节点的子树是否满足大根堆的要求,显然不满足。所以,将当前节点与更大的孩子互换

接下来要处理的元素是78,由于其右孩子87>78,所以将87和78这两个数据元素进行位置互换:

接下来处理的元素是17,由于其比左右两个孩子的值都小,所以和值更大的一个孩子进行互换,所以17和45进行位置互换:

接下来处理1号节点,即53这个数据元素。右孩子87比53更大,所以两个元素位置互换:

但是更小的元素"下坠",使得下一层的子树不满足大根堆的要求。所以用之前的方法,让小元素不断"下坠"。

至此这棵二叉树已经符合大根堆的要求。

//建立大根堆
void BuildMaxHeap(int A[],int len){for(int i=len/2; i>0; i--)    //从后往前调整所有非终端结点HeadAdjust(A,i,len);
}//将以 k 为根的子树调整为大根堆    
void HeadAdjust(int A[],int k,int len){A[0]=A[k];    //A[0]暂存子树的根结点for(int i=2*k; i<=len; i*=2){     //沿key较大的子结点向下筛选。i=2*k,也就是让i指向当前结点的左孩子if(i<len && A[i]<A[i+1])    //若i>=len,则没有右孩子,A[i]<A[i+1],说明右孩子更大i++;    //取key较大的子结点的下标if(A[0]>=A[i])    break;    //判断当前的结点是否比更大的孩子还大,如果是,则说明当前结点满足“根>=左,右”else{A[k]=A[i];    //将A[i]调整到双亲结点上k=i;    //修改k值,以便继续向下筛选}}A[k]=A[0];    //被筛选结点的值放入最终位置
}

补充:懂得大根堆的逻辑,小根堆就非常简单了:

//建立小根堆
BuildMinHeap(int A[],int len){for(int i=len/2;i>0;i--)HeadAdjust(A,i,len);
} void HeadAdjust(int A[],int k,int len){A[0]=A[k];for(int i=2*k;i<=len;i*=2){if(i<len && A[i]>A[i+1])i++;if(A[0]<=A[i])	break;else{A[k]=A[i];k=i;}} A[k]=A[0];
} 
•基于大根堆进行排序

每一趟将堆顶元素加入有序子序列,也就是将堆顶元素与待排序序列的最后一个元素进行交换。

① 如上图所示,经过交换后,87的位置就固定了,只把其余数据元素看作一个堆。

由于09这个数据元素被换到了堆顶,圈起来的部分已经不是大根堆,所以将09不断“ 下坠”,直到达到“大根堆”的要求。

② 重复上面的步骤,将堆顶元素和堆低元素互换位置:

排除87和78这两个元素,将红圈内的待排序元素调整为"大根堆"。

以此类推,经过n-1趟处理后,只剩下最后一个待排序元素时,就不用进行调整了。

:基于“大根堆”的堆排序得到“递增序列”,基于"小根堆"的堆排序得到"递减序列"。

//建立大根堆
void BuildMaxHeap(int A[],int len)//将以 k 为根的子树调整为大根堆
void HeadAdjust(int A[],int k,int len)void HeapSort(int A[],int len){BuildMaxHeap(A,len);for(int i=len;i>1;i--){     //n-1趟的交换和建堆过程swap(A[i],A[1]);    //堆顶元素和堆底元素交换HeadAdjust(A,1,i-1);    //把剩余的待排序元素整理成堆}
}
堆排序算法效率:

假设现在要调整09这个数据元素的位置:

① A[i]<A[i+1]:对比09的左,右孩子。

② A[0]>=A[i]: 将更大的孩子与09进行对比,若更大的孩子比09小,那么就不需要进行位置互换,否则就互换位置。

所以若一个结点有左,右两个孩子,那么他“下坠”一层,需要对比关键字2次

09下坠一次后,变为了4号位置的元素,那么其左孩子就是i=2*4=8号元素,当前这棵树有8个元素,所以不满足i<len,说明此时以4号位置元素为根节点的子树没有右孩子。

所以此时只需要进行1次关键字对比:

总结:
一个结点,每"下坠"一层,最多只需对比关键字2次。
若树高为h,某结点在第i层,则将这个结点向下调整最多只需要“下坠” h-i 层,关键字对比次数不超过 2(h-i)。

而n个结点的完全二叉树树高h=\left \lfloor log_{2}n \right \rfloor+1,第i层最多有2^{i-1}个结点,只有第1~h-1层的结点才有可能需要"下坠"调整。

第1层有1个结点,下坠调整次数为2(h-1);第2层有2个结点,下坠调整次数为2(h-2):

1*2(h-1)+2^1*2(h-2)+2^3*2(h-3)....=\sum_{i=h-1}^{1}2^{i-1}2(h-i)=\sum_{i=h-1}^{1}2^{i}(h-i)

将h=\left \lfloor log_{2}n \right \rfloor+1带入:

\sum_{i=h-1}^{1}2^{i}(h-i)=\sum_{j=1}^{h-1}2^{h-j}j=\sum_{j=1}^{h-1}2^{log_{2}n+1}*2^{-j}j

由于:

2^{\left \lfloor log_{2}n \right \rfloor+1}\leq 2^{log_2{n}+1}=2^{log_2{n}}*2^1=2n

所以:

\sum_{j=1}^{h-1}2^{h-j}j\leq 2n\sum_{j=1}^{h-1}\frac{j}{2^{j}}\leq 4n

结论:

建堆的过程,关键字对比次数不超过4n,建堆时间复杂度=O(n)

根节点最多“下坠” h-1 层,而每“下坠”一层,最多只需对比关键字2次,因此每一趟排序复杂度不超过 O(h) = O(log_2{n})。总共n-1趟,总的时间复杂度= O(nlog_2{n})。

堆排序的时间复杂度=O(n)+O(nlog_{2}n)= O(nlog_{2}n)

堆排序的空间复杂度=O(1)

堆排序算法稳定性:

① 左右孩子都比根节点更大,代码的逻辑是A[i]<A[i+1],才将i++,表示右孩子>左孩子。所以左右孩子都相等时,会优先与左孩子进行交换。

② 完成大根堆的建堆后,基于大根堆进行排序,将堆顶元素与堆低元素进行交换:

③ 剩余的待排序元素依然是一个大根堆,不需要调整,直接将堆低元素和堆低元素进行互换:

完成2次排序(3-1趟排序)后,初始序列和排序结果中,两个"2"的前后位置互换,所以堆排序不稳定

3.堆的插入和删除

考试中会考察:堆的插入和删除的次数。

•在堆中插入新元素

拿小根堆举例,假设插入的元素是13,那么新插入的元素会先放在表尾的位置。

将其与父节点对比,若新元素比父节点(\left \lfloor i/2 \right \rfloor)更小,则将二者互换。新元素就这样一路“上升”,直到无法继续上升为止。

第1次,12与32进行对比;第2次,13与17进行对比;第3次,13与9进行对比。总共进行了3次对比。

#define MAX_HEAP_SIZE 100  
void swap(int &a, int &b) {  int temp = a;  a = b;  b = temp;  
}  minHeapInsert(int A[],int &len,int k){if(len>MAX_HEAP_SIZE - 1){return;} // 插入新元素到数组的末尾  A[++len] = k;  // 上滤操作,从插入位置开始  int currentIndex = len;  while (currentIndex >1 && A[currentIndex] < A[currentIndex/2]) {  // 交换当前元素和它的父节点  int parentIndex = currentIndex/2;  swap(A[currentIndex], A[parentIndex]);  currentIndex = parentIndex;  }  
}  
•在堆中删除元素

依旧拿小根堆举例,假设此时要删除的元素是13。删除13后,被删除的元素的用堆底元素替代,然后让该元素不断“下坠”,直到无法下坠为止。

最终结果如下,首先① 17(左孩子,2i)与45(右孩子,2i+1)对比,从中选出更小的关键字17;② 再将46与17进行对比,46>17,46与17位置互换;③ 53与32进行对比,选出更小的关键字32;④ 再将46与32进行对比,46>32,两个数据元素位置互换。至此完成小根堆的建立,对比关键字的次数为4次。

所以如果某个根节点下方有2个孩子,则“下坠”一层,需要对比关键字2次;如果某个根节点下方有1个,则只需要对比关键字1次。

void swap(int &a, int &b) {  int temp = a;  a = b;  b = temp;  
}  void minHeapDelete(int A[], int k, int &len) {if (k<1||k>len) {  return;  }if (k=len){len--;return;}// 将最后一个元素移动到被删除元素的位置  A[k] = A[len];  len--; // 减少堆的大小  // 堆调整从被删除元素的位置开始  int i = k;  int leftChild =2*i;  // 如果当前节点有子节点,并且子节点比它小,就交换  while (leftChild<=len) {  int smallChild = leftChild;  int rightChild = leftChild + 1;  // 找出较小的子节点  if (rightChild<=len && A[rightChild]<A[leftChild]) {  smallChild = rightChild;  }  // 如果较小的子节点比父节点小,就交换  if (A[smallChild]<A[i]) {  swap(A[smallChild], A[i]);  i=smallChild;  leftChild = 2*i;  } else {  // 如果没有更小的子节点,那么堆已经满足条件  break;  }  }  
}

二.归并排序

归并排序就是把两个或多个已经有序的序列合并成一个:

如下图所示,有2个有序序列:

① 对比i和j指向的元素,更小的一个放入k所指得位置。如下图所示,j所指的元素更小,所以将7放入k[0],并且k,j往后移:

② 重复以上操作,对比i,j,并将更小的数据元素放到k所指位置。当 j 指针超出了原来数组的下标范围,只有左边数组没有合并完,所以将表中的剩余元素全部加到总表中。


最后k表如下图所示:

这个过程也叫做“二路归并”,就是将2个有序序列合二为一,每选出一个更小的数据元素,只需要对比关键字1次。

同理,“4路”归并,就是将4个有序序列合为一个有序序列,每选出一个更小的元素就需要对比关键字3次。

结论:m路归并,每选出一个元素,需要对比关键字m-1次。

对一个初始序列进行归并排序的操作如下,内部排序一般采用的是2路归并,所以这里采用2路归并:

归并的实现如下:

int *B=(int *)malloc(n*sizeof(int));    //辅助数组B//A[low....mid] 和 A[mid+1..high]各自有序,将两个部分归并
void Merge(int A[],int low,int mid,int high){int i,j,k;for(k=low; k<=high; k++)B[k]=A[k];    //将A中所有元素复制到B中for(i=low,j=mid+1,k=i;i<=mid&&j<=high;k++){if(B[i]<=B[j])    //两个元素相等时,优先使用考前的那个,可以保证算法的稳定性A[k]=B[i++];    //将较小值复制到A中elseA[k]=B[j++];}//forwhile(i<=mid)    A[k++]=B[i++];while(j<=high)    A[k++]=B[j++];    
}

如下图,是一个数组A,3~6是一个有序序列,7~8是一个有序序列。

用low指针指向第1个有序序列的第1个元素,用mid指针指向第1个有序序列的最后1个元素。high指针指向第2个有序序列的最后1个元素。

 

① 设置辅助数组B,将A数组的元素复制到数组B中:

② 比较B[i]和B[j]元素的大小,将较小的元素复制到k所指的位置,k++:

③ 以此类推,当j>high时,不满足j\leqhigh的条件,跳出for循环。用while分别检查i,j两个序列是否已经合并完,没有合并完的子序列直接合并到A中即可。

合并完成后,i指向mid+1,j指向high+1。

整体代码:

int *B=(int *)malloc(n*sizeof(int));    //辅助数组B//A[low....mid] 和 A[mid+1..high]各自有序,将两个部分归并
void Merge(int A[],int low,int mid,int high){int i,j,k;for(k=low; k<=high; k++)B[k]=A[k];    //将A中所有元素复制到B中for(i=low,j=mid+1,k=i;i<=mid&&j<=high;k++){if(B[i]<=B[j])    //两个元素相等时,优先将前面子序列的那个元素放到A中,可以保证算法的稳定性A[k]=B[i++];    //将较小值复制到A中elseA[k]=B[j++];}//forwhile(i<=mid)    A[k++]=B[i++];while(j<=high)    A[k++]=B[j++];    
}void Mergesort(int A[],int low,int high){if(low<high){int mid=(low+high)/2;    //从中间划分MergeSort(A,low,mid);    //对左半部分归并排序MergeSort(A,mid+1,high);    //对右半部分归并排序Merge(A,low,mid,high);    //归并}//if
}

① 将初始序列分为左半部分序列和右半部分序列:

② 并用MergeSort分别对左半部分序列和右半部分序列递归进行归并排序:

MergeSort(A,low,mid);

MergeSort(A,mid+1,high);

③ 左右都进行归并排序后,左右两个子序列都变为有序,再将左右子序列归并即可:

Merge(A,low,mid,high);

左子序列的递归为例:

第一层:MergeSort(A,low,mid);此时low=0,high=3:

第二层:MergeSort(A,low,mid);此时low=0,high=1:

第三层:由于low<high,所以继续向下进行拆分。每个子序列只有一个元素,所以MergeSort不会做任何操作:

递归完成,继续执行Merge:

将要处理的左右子序列放到B数组中,归并两个有序序列后再放回A数组:

以此类推,再回到上一层的归并排序,对第二层的右子序列进行归并排序:

归并排序算法效率:

时间复杂度:

2路归并的“归并树”----形态上就是一棵倒立的二叉树。二叉树的第h层最多有2^{h-1}个结点,若树高为h,则第h层的结点数n<=2^{h-1}个,也就是h-1=\left \lceil log_2{n} \right \rceil

又因为h-1刚好等于归并排序的躺输,所以:

n个元素进行2路归并排序,归并趟数=\left \lceil log_2{n} \right \rceil

每趟归并时间复杂度为 O(n),则算法时间复杂度O(nlog_{2}n)

为什么每趟归并时间复杂度为O(n):

void Merge(int A[],int low,int mid,int high){int i,j,k;for(k=low; k<=high; k++)B[k]=A[k];    //将A中所有元素复制到B中for(i=low,j=mid+1,k=i;i<=mid&&j<=high;k++){if(B[i]<=B[j])    //两个元素相等时,优先将前面子序列的那个元素放到A中,可以保证算法的稳定性A[k]=B[i++];    //将较小值复制到A中elseA[k]=B[j++];}//forwhile(i<=mid)    A[k++]=B[i++];while(j<=high)    A[k++]=B[j++];    
}

每一次对比 i,j 都能从中挑出1个更小的元素放到数组A中。最终将2张表合二为一,需要的关键字对比次数不会超过n-1,所以归并的时间复杂度为O(n)

空间复杂度:

空间复杂度为O(n),来自于辅助数组B(和存放数据元素的数组A是同样的大小n),其实归并排序所用到的递归工作栈也算到了里面。因为递归排序的趟数\leq log_2{n},也就是栈的深度不会\leq log_2{n}所以取更高阶的数量级,也就是辅助数组B带来的O(n)的空间。

归并排序算法的稳定性:

由于在代码中采用B[i]<=B[j],所以当两个元素相等时,优先将前面子序列的那个元素放到A中,可以保证算法的稳定性。所以归并排序是稳定的算法

void Merge(int A[],int low,int mid,int high){int i,j,k;for(k=low; k<=high; k++)B[k]=A[k];    //将A中所有元素复制到B中for(i=low,j=mid+1,k=i;i<=mid&&j<=high;k++){if(B[i]<=B[j])    A[k]=B[i++];    elseA[k]=B[j++];}//forwhile(i<=mid)    A[k++]=B[i++];while(j<=high)    A[k++]=B[j++];    
}

三.基数排序

之前的排序,都是以各个关键字值的大小作为排序的依据,而基数排序中排序的依据有所不同:

每一个关键字的值都有"个,十,百"位构成,每一位的取值范围都是0~9。所以,可以建立10个辅助队列,分别对应每一位取值的情况:

假设现在想得到递减的序列:

① 第一趟的处理中会以“个位”进行“分配”

第一个元素的“个位”是0,所以将其放到0对应的辅助队列。

以此类推,得到的10个辅助队列的情况如下:

进行数据元素的“收集”,由于最终想要得到递减的序列,所以从“个位”值更大的队列开始收集,也就是“9”开始收集:

最终会得到按照“个位”递减的序列。

②第二趟的处理会基于第一趟的排序序列进行。第二趟以“十位”进行“分配” ,分配结果如下:

由排序的结果可知,当"十位"相同时,"个位"越大的越先入队,这是因为第二趟的“分配”工作是基于第一趟的排序序列进行的。而第一趟的处理中,"个位"数值越大的会排在前面。

进行第二趟的“收集”工作,方法和第一趟的“收集”一样,从"十位"更大的队列依次往后收集,这就能保证"十位"更大的数排在前面:

按第二趟“收集”后,会得到按“十位”递减排序的序列,“十位”相同的按“个位”递减排序。

③第三趟的处理会以"百位"进行"分配": 

同理,由于这一趟的分配是基于第二趟处理得到的序列,所以如果2个数值"百位"相同,那么他们中"十位"越大的越先入队。

第三趟分配结果如下:

接下来继续进行第三趟的"收集":

第三趟按“百位”分配、收集后,得到一个按“百位”递减排列的序列,若“百位”相同则按“十位”递减排列,若“十位”还相同则按“个位”递减排列。这样就可得到一个递减的有序序列。

总结一下:

假设长度为 n 的线性表中每个结点a_{j}的关键字由d元组(k_{j}^{d-1},k_{j}^{d-2},k_{j}^{d-3}....k_{j}^{1},k_{j}^{0})组成。
其中,0 ≤ k_{j}^{i} ≤ r-1(0≤j<n, 0 ≤ i ≤ d -1),r称为“基数”。在上面的例子中k_{j}^{i}的范围是0~9,r为10。每个关键字有10种不同的取值。

这里的k_{j}^{d-1}被称为最高为关键字(最主位关键字)k_{j}^{0}被称为最低位关键字(最次位关键字),在上面的例子中,最高位关键字就是"百位",最低位关键字就是"个位"。因为"百位"关键字的数值是对整个关键字数值影响最大的,而"个位"对整个关键字的数值影响是最小的。

基数排序得到递减序列的过程如下:

初始化:设置r个空队列,Q_{r-1},Q_{r-2},Q_{r-3}....Q_{0}

按照各个 关键字位 权重递增的次序(个、十、百),对 d 个关键字位分别做“分配”和“收集。

分配:顺序扫描各个元素,若当前处理的关键字位=x,则将元素插入 Q_{x}队尾。

收集:把Q_{r-1},Q_{r-2},Q_{r-3}....Q_{0}各个队列中的结点依次出队并链接。

基数排序得到递增序列的过程如下:

初始化:设置r个空队列,Q_{0},Q_{1},....,Q{r-1}

按照各个 关键字位 权重递增的次序(个、十、百),对 d 个关键字位分别做“分配”和“收集。

分配:顺序扫描各个元素,若当前处理的关键字位=x,则将元素插入 Q_{x}队尾。

收集:把Q_{0},Q_{1},....,Q_{r-1}各个队列中的结点依次出队并链接。

只是收集的顺序不同,递增序列的收集是从这一位值更小的队列开始收集。

基数排序的算法效率:

常用链式存储结构实现基数排序算法。

如下图所示,初始序列用单链表表示,而表示0~9数值的队列用链式队列实现:

空间复杂度:

由于需要r个辅助队列,所以空间复杂度为O(r)。在上面的例子中,每一位的取值都为0~9,所以r(基数)=10。需要10个辅助队列。

时间复杂度:

一趟分配O(n):从头到尾依次扫描序列中的数据元素。总共n个元素,扫描n个元素时间复杂度为O(n)。

一趟收集O(r):总共r(每个"位"可能取得r个值)个队列,每一次收集就是将每个队列的元素合并起来。每个队列合并的时间复杂度为O(1)。为什么?

p->next=Q[5].front;

Q[5].front=NULL;

Q[5].rear=NULL;

r个队列合并的时间复杂度为O(r)。

总共 d 趟(若关键字位有3位,那么总共需要3趟收集,分配)分配、收集,总的时间复杂度=O(d(n+r))

基数排序算法的稳定性:

某个初始序列中有2个“12”,分配时是从左往右依次扫描序列,所以在队列中第一个"12"会在第二个"12"的前面,所以,将队列的元素收集起来时,第一个“12”也会在前面:

所以基数排序算法是稳定的

基数排序的应用:

基数排序,时间复杂度=O(d(n+r)),上述例子的d=3(年,月,日),n=10000(10000个学生),r=31(第1轮r=31,第2轮r=12,第3轮r=15,这里取最大),所以:

基数排序擅长解决的问题:

① 数据元素的关键字可以方便地拆分为 d组,且 d 较小。

反例:若给5个人的身份证号排序:

这样效率非常低。

② 每组关键字的取值范围不大,即 r 较小。

反例:若给中文人名排序,每个分组能取的值太多(r取值范围大)。

③ 数据元素个数 n 较大。

若给十亿人的身份证号排序,虽然身份证号有18位,会进行19趟的分配和回收,但是由于n的数较大,所以时间效率其实比O(n^2),O(nlog_{2}n)好的多。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qwc.cn/news/703663.html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编程知识网进行投诉反馈email:809451989@qq.com,一经查实,立即删除!

相关文章

迭代的难题:敏捷团队每次都有未完成的工作,如何破解?

各位是否遇到过类似的情况&#xff1a;每次迭代结束后&#xff0c;团队都有未完成的任务&#xff0c;很少有完成迭代全部的工作&#xff0c;相反&#xff0c;总是将上期未完成的任务重新挪到本期计划会中&#xff0c;重新规划。敏捷的核心之一是“快速迭代&#xff0c;及时反馈…

【全开源】JAVA语聊大厅语音聊天APP系统源码

语聊大厅语音聊天源码&#xff1a;打造专属的语音社交平台 核心功能 多人语音聊天&#xff1a;支持多人同时在线语音聊天&#xff0c;用户可以创建或加入不同的聊天室&#xff0c;与好友或陌生人进行实时互动。语音转文字&#xff1a;提供语音转文字功能&#xff0c;方便用户…

AI交互数字人赋能农业数字化、智能化推广营销

2024陵水荔枝文化节上“数字新农人”陵小荔身着黎族服饰、佩戴银器亮相开幕式现场&#xff0c;AI交互数字人生动地以互动式推介和歌舞等形式&#xff0c;带领宾客们了解陵水荔枝的发展历程、产业布局、未来愿景等。如今&#xff0c;越来越多农产品品牌通过3D虚拟数字人定制&…

PyQt5多线程全面系统地学习

文章目录 1. 基础知识1.1 简介1.1.1 多线程与多进程的概念多线程 (Multithreading)多进程 (Multiprocessing)1.1.2 多线程与多进程的区别1.1.3 应用场景多线程应用场景多进程应用场景 1.2 Python标准库中的线程与进程库1.2.1 threading 模块基本概念1.2.2 总结 2. PyQt5的多线程…

HTML5+CSS3 将图片和文字置于一行

将文字对齐图片中心的水平位置 今天课堂作业上有一段是要做出文字与图片在一行且文字对齐图片的中心位置。课上用inline-block做的&#xff0c;但盒子总是不受控制。于是回来随便找了个图片用vertical-align做成功了。 这是原本的样式&#xff08;加了边框方便看盒子&#xff…

你写HTML的时候,会注重语义化吗?

其实说到语义化&#xff0c;多年前端开发经验的老手估计也不会太在意&#xff0c;有时候工期太紧&#xff0c;有时候自己疏忽&#xff0c;也就不那么在意了&#xff0c;直接DIVCSS一把梭下去了。 目录 什么是HTML 什么是HTML语义化 HTML语义化所带来的好处 我把CSS样式引入…

氮气柜开门停止充氮、开门亮灯和超湿报警功能介绍

氮气柜是一种专门设计用于存储对湿度敏感的电子元器件、半导体材料、精密仪器、化学试剂等物品的设备&#xff0c;它通过注入高纯度氮气来降低内部湿度&#xff0c;以防止物品受潮或氧化。除基本功能外&#xff0c;沐渥科技新增了开门停止充氮、开门亮灯以及超湿报警这三个功能…

vmstat命令详解

好的&#xff0c;以下是 vmstat 输出中各个部分及其字段的中文含义&#xff1a; 1. 进程 (Procs) r (运行队列) 含义: 等待CPU执行的进程数量。如果这个数字大于CPU数量&#xff0c;可能表示系统过载。 b (阻塞进程) 含义: 当前处于不可中断睡眠状态的进程数量&#xff0c;通…

国内企业更喜欢私有化部署的 6 大原因

今天在 V 站看到一篇题为《为什么国内企业会更倾向于接受私有部署而不是 SaaS&#xff1f;》的帖子&#xff0c;觉得很有启发&#xff0c;这里把网友的观点稍作整理和总结&#xff0c;分享给大家参考。 在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xff0c;国内企业的软件部署方式似乎呈现出与欧…

Linux系统 -目录结构与配网

目录的特点 Windows中有C盘、D盘等&#xff0c;每个都是一个根系统是个多根系统 Linux中只有一个根是个单根系统 Linux-目录存储的内容 1、/root&#xff1a;管理员的家目录 2、/home&#xff1a;存储普通用户家目录的目录/3、/tmp&#xff1a;临时目录&#xff0c;这个目录存储…

前端连续发送同一个请求时,终止上一次请求

场景&#xff1a;几个tab页之间快速的切换&#xff08;tab页只是参数不同&#xff0c;下边的数据渲染给同一个data&#xff09;就会导致如果我在1,2,3&#xff0c;tab页按照顺序快速点击&#xff0c;发送三个请求&#xff0c;我想要展示的是3但是如果1或者2请求响应的时间比3长…

Online RL + IL : Active Policy Improvement from Multiple Black-box Oracles

ICML 2023 paper code 紧接上一篇MAMBA&#xff0c;本文在同种问题设定下的在线模仿学习方法。 Intro 文章提出了一种新的模仿学习算法&#xff0c;名为 MAPS&#xff08;Max-aggregation Active Policy Selection&#xff09;和其变体 MAPS-SE&#xff08;Max-aggregation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