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排序算法
时间复杂度均为O(n2)
选择排序
选择排序(selection sort)的工作原理非常简单:开启一个循环,每轮从未排序区间选择最小的元素,将其放到已排序的区间的末尾。
算法流程
设数组长度为n,选择排序的算法流程如下。
- 初识状态下,所有元素未排序,即未排序(索引)区间为[1, n-1]。
- 选取区间[0,n-1]中的最小元素,将其与索引0处的元素交换。完成后,数组前1一个元素已排序。
- 选取区间[1,n-1]中的最小元素,将其与索引1处的元素交换,完成后,数组前2个元素已排序。
- 以此类推。经过n - 1轮选择与交换后,数组前 n-1个元素已排序。
- 仅剩的一个元素必定是最大元素,无需排序,因此数组排序完成。
/*选择排序*/
void selectionSort(vector<int> &nums){int n = nums.size();// 外循环:未排序区间为[i , n-1]for (int i = 0; i < n - 1; ++i){int k = i;// 内循环:找到未排序区间的最小元素for (int j = i; j < n; ++j){if (nums[j] < nums[k])k = j;}// 将该最小元素与未排序区间的首个元素交换swap(nums[i], nums[k]);}
}
算法特性
- 时间复杂度为O(n2)、非自适应排序:外循环共n-1轮,第一轮的未排序区间长度为n,最后一轮的未排序区间长度为2,即各轮外循环分别包含 𝑛、𝑛 − 1、…、3、2 轮内循环,求和为 (𝑛−1)(𝑛+2)/2 。
- 空间复杂度为O(1)、原地排序:指针i和j使用常数大小的额外空间。
- *非稳定排序**:如下图所示,元素
nums[i]
有可能被交换至与其相等的元素右边,导致两者的相对顺序发生改变。
冒泡排序
冒泡排序(bubble sort)通过连续地比较与交换相邻元素实现排序。整个过程就像气泡从底部升到顶部一样,因此得名冒泡排序。
冒泡过程可以利用元素交换操作来模拟:从数组最左端开始向右遍历,依次比较相邻元素大小,如果相邻左边的元素大于右边,则交换两者位置,这样最大的数就会逐渐冒到右端。
算法流程
设数组长度为n,冒泡排序步骤如下。
- 首先,对n个元素执行“冒泡”,将数组的最大元素交换至正确位置。
- 接下来,对剩余n-1个元素执行“冒泡”,将剩余元素中的最大元素交换至正确位置。
- 以此类推,经过n-1轮“冒泡”后,前n-1大的元素都被交换至正确位置。
- 仅剩的一个元素必定是最小元素,无需排序,因此数组排序完成。
/*冒泡排序*/
void bubbleSort(vector<int> &nums){int n = nums.size();// 外循环:未排序区间为 [0, i]for (int i = n - 1; i > 0; --i){// 内循环:将未排序区间 [0, i] 中的最大元素交换至该区间的最右端for (int j = 0; j < i; ++j){if (nums[j] > nums[j + 1])// 交换 nums[j] 与 nums[j + 1]swap(nums[j], nums[j + 1]);}}
}
效率优化
可以发现,如果某轮“冒泡”中没有执行任何交换操作,说明数组已经完成排序,可以直接返回结果。因此可以增加一个标志位flag
来监测这种情况,一旦出现就立即返回。
经过优化,冒泡排序的最差时间复杂度和平均之间复杂度仍为O(n2);但当输入数组完全有序时,可达到最佳时间复杂度O(n)。
/*冒泡排序(标志优化)*/
void bubbleSortWithFlag(vector<int> &nums){int n = nums.size();// 外循环:未排序区间为 [0, i]for (int i = n - 1; i > 0; --i){bool flag = true; // 初始化标志位// 内循环:将未排序区间 [0, i] 中的最大元素交换至该区间的最右端for (int j = 0; j < i; ++j){if (nums[j] > nums[j + 1]){// 交换 nums[j] 与 nums[j + 1]swap(nums[j], nums[j + 1]);flag = false; // 记录交换元素}}if (flag)break; // 此轮“冒泡”未交换任何元素,直接跳出}
}
算法特性
- 时间复杂度为O(n2)、自适应排序:各轮“冒泡”遍历的数组长度依次为 𝑛 − 1、𝑛 − 2、…、2、1 ,总和为 (𝑛 − 1)𝑛/2 。在引入 flag 优化后,最佳时间复杂度可达到 𝑂(𝑛) 。
- 空间复杂度为O(1)、原地排序:指针i和j使用常数大小的额外空间。
- 稳定排序:在“冒泡”中遇到相等元素不交换。
插入排序
插入排序(insertion sort)是一种简单的排序算法,它的工作原理与手动整理一副牌的过程非常相似。
具体来说,我们在未排序区间选择一个基准元素,将该元素与其左侧已排序区间的元素逐一比较大小,并将该元素插入到正确的位置。
下图展示了数组插入元素的操作流程。设基准元素为base
,我们需要将从目标索引到base
之间的所有元素右移一位,然后将base
赋值给目标索引。
算法流程
- 初识状态下,数组的第1个元素已完成排序。
- 选取数组的第2个元素作为
base
,将其插入到正确的位置后,数组的前2个元素已排序。 - 选取第3个元素作为
base
,将其插入到正确位置后,数组的前3个元素一排序。 - 以此类推,在最后一轮中,选取最后一个元素作为
base
,将其插入到正确位置后,所有元素均已排序。
/*插入排序*/
void insertionSort(vector<int> &nums){// 外循环:已排序区间为[0, i-1]for (int i = 1; i < nums.size(); ++i){int base = nums[i], j = i - 1;// 内循环:将 base 插入到已排序区间 [0, i-1] 中的正确位置while (j >= 0 && base < nums[j]){nums[j + 1] = nums[j]; // 将nums[j]向右移动一位j--;}nums[j + 1] = base; // 将base赋值到正确位置}
}
算法特性
- ** 时间复杂度为O(n2)、自适应排序**:在最差情况下,每次插入操作分别需要循环 𝑛 − 1、𝑛 − 2、…、2、1 次,求和得到 (𝑛 − 1)𝑛/2 ,因此时间复杂度为 𝑂(𝑛2)。在遇到有序数据时,插入操作会提前终止,当输入数组完全有序时,插入排序达到最佳时间复杂度O(n)。
- 空间复杂度为O(1)、原地排序:指针i和j使用常数大小的额外空间。
- 稳定排序:在插入操作过程中,我么会将元素插入到相等元素的右侧,不会改变它们的顺序。
插入排序的优势
插入排序的时间复杂度为O(n2),而后面将会提到的快速排序时间复杂度为O(nlogn)。尽管插入排序的时间复杂度更高,但在数据量较小的情况下,插入排序通常更快。
这个结论与线性查找和二分查找的适用情况类似。快速排序这类O(nlogn)的算法属于基于分治策略的排序算法,往往包含更多单元计算操作。而在数据量较小时,n2和nlogn的数值比较接近,复杂度不占主导地位,每轮中的单元操作数量起到决定性作用。
实际上许多编程语言(例如Java)的内置排序函数采用了插入排序,大致思路为:对于长数组,采用基于分治策略的排序算法,例如快速排序;对于短数组,直接使用插入排序。
虽然冒泡排序、选择排序和插入排序的时间复杂度都为O(n2),但在实际情况中,插入排序的适用频率显著高于冒泡排序和选择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