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写了一篇文章,分享了一些工作汇报的方法和案例,详情见《如何编写年度工作汇报PPT》。
后台有同学留言,对质量度量和测试提效部分提了几个问题,核心集中在如何提高测试过程效率方面。
我在前面写过几篇关于测试提效的文章,分别聊到了影响测试效率的因素,测试团队要提效面临的挑战,以及提高测试过程效率的一些思路和方法。
有的同学说在不同的公司和团队,项目不同,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也不一样。诚然,这是客观现实,但剥离业务细节和人的因素之外,本质是没有太多区别的。
关于解决问题,我一向提倡的方式是,先摆正认知捋清思路,再解决问题。否则只想着用别人解决问题的案例套用自己的项目,最终的结果大多不会太好。
回到正题,这篇文章继续聊聊如何提高测试过程效率。
影响效率的主客观因素
首先,要提高测试过程效率,需要先找到影响效率的因素,这是达成工作目标所必然面临的挑战。
从软件工程的角度来说,影响质量的三要素是范围、时间和成本。
范围、成本、时间也可以称之为不可能三角,即三者之间是互相制约的关系,我们最多只能追求其中两点。
所谓的提升效率,换言之就是提升单位时间内的人均产出,或者降低单位时间内的人均损耗(成本),再或者在产出固定的情况下降低工作所耗费的时间(时间)。
从质量保障的角度来说,提升测试过程效率也可以理解为:在尽可能降低成本投入的前提下,提升生产效率,并保障最终交付质量在水准线之上。
这里有个前提就是交付质量是不能降低的。以上图为例,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几点提升效率要面临的挑战:
- 假设范围不变,提升效率意味着要增加成本投入;
- 假设成本不变,提升效率意味着要缩小需求范围;
- 假设时间不变,提升效率意味着要牺牲交付质量;
综合这三点挑战,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在保证交付质量不变的前提下,要达到提效的目标,需要在范围、时间、成本这三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并根据具体情况动态调整优先级和资源配置。
聊完客观因素,再来聊聊影响效率的主观因素。
在日常项目研发交付过程中,最常见的影响效率的因素有这几点:需求频发变更、代码质量差频繁返工、测试方案考虑不足测试手段匮乏(比如测试执行过程纯手工执行)。
这几点因素又会导致一个新的问题:频繁沟通带来的信息同步问题,以及从信息同步到落地执行之间的时间损耗。
提升测试过程效率的方法
对测试同学来说,质量是团队的安全线,也是最高目标。在保障交付质量的前提下达到提升的目标,我个人认为可以分为短期和长期两个阶段来开展实践。
短期改进
如上面的内容所述,成本和效率是互相制约的。要达到提效的目标,短期要做的改进大概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 度量:要达到提效的目标,首先要有一个对比,即首先要知道当前的成本投入和效率是多少,识别其中的低效率和高成本环节,然后才能制定对应的改进方案。这也是为什么近几年所谓的质量度量、研发效能度量很火热的原因之一。当然,度量的结果只是作为一个评估当前状况的参考值,仅对后续的改进方法提供参考,但绝不是唯一指标。
- 工具:要想短期内提升效率,一个不是捷径的捷径就是改善工具。比如以前接口测试都是手动执行,提升效率则可以采用自动化的方式;以前准备测试数据都是手动写SQL去一条一条插入数据,提升效率则可以考虑流量录制或者通过存储过程的方式去预埋数据,这样效率也会提高。当然,工具的优化势必意味着需要投入一定的额外成本,短期内成本也会上升,但长期来说,工具改善后带来的效率提升是更高的。
- 轮子:造轮子这件事大家都懂的,毕竟事关KPI和向上管理。但团队大了,轮子多了,其实就是一种功能重叠和额外的资源浪费。造轮子需要投入资源,维护轮子需要资源,且很多轮子在功能上是重叠的。因此短期内要降低成本,砍掉重复的轮子就是一种很现实的方案。当然,砍哪些轮子,如何整合资源,需要评估分析。
长期投入
除了短期见效的一些方法,提效更多的是一个长期投入持续迭代优化的过程。以一个版本迭代为时间周期,低效且高成本的环节,最常见的有如下几种情况:
- 需求不明确、需求频繁变更、临时插入需求;
- 提测质量差、编译打包失败、服务发布报错;
- 服务经常挂、服务频繁发布、测试数据不可用;
- 大量的会议、沟通确认信息、跨部门资源协调;
在日常工作中,其实真正的编码和测试所耗费的时间并不多,更多的时间耗费在了确认需求、需求变更带来的返工、服务报错排查定位、准备测试数据、以及各种各样的沟通协调和会议中。因此在长期投入改进方面,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了达到降本增效:
- 测试左移:加强需求和设计阶段的评审和风险评估,准备应对风险的冗余方案;需求实例化。
- 质量门禁:推动软件研发交付各阶段的质量门禁,做好质量卡点,比如提测冒烟、单元测试等。
- 质量内建:通过流程规范宣讲以及以身作则的带头实践,要求各个角色实时对软件的质量负责,减少因为前期风险不可控而导致后期的修复成本增加,进而浪费大量资源。
- 环境治理:测试环境的稳定性是一个被大家忽略的环节,但这是我们所有测试活动开展的基础。可以通过规范变更流程、打通底层数据、变更权限收口、环境容器化、stable环境等手段来提升测试环境的稳定性,降低环境不可用带来的时间浪费和排查问题带来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