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扩散模型漫谈(二):DDPM = 自回归式VAE

在文章《生成扩散模型漫谈(一):DDPM = 拆楼 + 建楼》中,我们为生成扩散模型DDPM构建了“拆楼-建楼”的通俗类比,并且借助该类比完整地推导了生成扩散模型DDPM的理论形式。在该文章中,我们还指出DDPM本质上已经不是传统的扩散模型了,它更多的是一个变分自编码器VAE,实际上DDPM的原论文中也是将它按照VAE的思路进行推导的。

所以,本文就从VAE的角度来重新介绍一版DDPM,同时分享一下自己的Keras实现代码和实践经验。

 

多步突破 #

在传统的VAE中,编码过程和生成过程都是一步到位的:
\begin{equation}\text{编码:}\,\,x\to z\,,\quad \text{生成:}\,\,z\to x\end{equation}
这样做就只涉及到三个分布:编码分布$p(z|x)$、生成分布$q(x|z)$以及先验分布$q(z)$,它的好处是形式比较简单,$x$与$z$之间的映射关系也比较确定,因此可以同时得到编码模型和生成模型,实现隐变量编辑等需求;但是它的缺点也很明显,因为我们建模概率分布的能力有限,这三个分布都只能建模为正态分布,这限制了模型的表达能力,最终通常得到偏模糊的生成结果。

为了突破这个限制,DDPM将编码过程和生成过程分解为$T$步:
\begin{equation}\begin{aligned}&\text{编码:}\,\,\boldsymbol{x} = \boldsymbol{x}_0 \to \boldsymbol{x}_1 \to \boldsymbol{x}_2 \to \cdots \to \boldsymbol{x}_{T-1} \to \boldsymbol{x}_T = \boldsymbol{z} \\
&\text{生成:}\,\,\boldsymbol{z} = \boldsymbol{x}_T \to \boldsymbol{x}_{T-1} \to \boldsymbol{x}_{T-2} \to \cdots \to \boldsymbol{x}_1 \to \boldsymbol{x}_0 = \boldsymbol{x}
\end{aligned}\label{eq:factor}\end{equation}
这样一来,每一个$p(\boldsymbol{x}_t|\boldsymbol{x}_{t-1})$和$q(\boldsymbol{x}_{t-1}|\boldsymbol{x}_t)$仅仅负责建模一个微小变化,它们依然建模为正态分布。可能读着就想问了:那既然同样是正态分布,为什么分解为多步会比单步要好?这是因为对于微小变化来说,可以用正态分布足够近似地建模,类似于曲线在小范围内可以用直线近似,多步分解就有点像用分段线性函数拟合复杂曲线,因此理论上可以突破传统单步VAE的拟合能力限制。

联合散度 #

所以,现在的计划就是通过递归式分解$\eqref{eq:factor}$来增强传统VAE的能力,每一步编码过程被建模成$p(\boldsymbol{x}_t|\boldsymbol{x}_{t-1})$,每一步生成过程则被建模成$q(\boldsymbol{x}_{t-1}|\boldsymbol{x}_t)$,相应的联合分布就是:
\begin{equation}\begin{aligned}&p(\boldsymbol{x}_0, \boldsymbol{x}_1, \boldsymbol{x}_2, \cdots, \boldsymbol{x}_T) = p(\boldsymbol{x}_T|\boldsymbol{x}_{T-1})\cdots p(\boldsymbol{x}_2|\boldsymbol{x}_1) p(\boldsymbol{x}_1|\boldsymbol{x}_0) \tilde{p}(\boldsymbol{x}_0) \\
&q(\boldsymbol{x}_0, \boldsymbol{x}_1, \boldsymbol{x}_2, \cdots, \boldsymbol{x}_T) = q(\boldsymbol{x}_0|\boldsymbol{x}_1)\cdots q(\boldsymbol{x}_{T-2}|\boldsymbol{x}_{T-1}) q(\boldsymbol{x}_{T-1}|\boldsymbol{x}_T) q(\boldsymbol{x}_T)
\end{aligned}\end{equation}
别忘了$\boldsymbol{x}_0$代表真实样本,所以$\tilde{p}(\boldsymbol{x}_0)$就是数据分布;而$\boldsymbol{x}_T$代表着最终的编码,所以$q(\boldsymbol{x}_T)$就是先验分布;剩下的$p(\boldsymbol{x}_t|\boldsymbol{x}_{t-1})$、$q(\boldsymbol{x}_{t-1}|\boldsymbol{x}_t)$就代表着编码、生成的一小步。提示:经过考虑,这里还是沿用本网站介绍VAE一直用的记号习惯,即“编码分布用$p$、生成分布用$q$”,所以这里的$p$、$q$含义跟DDPM论文是刚好相反的,望读者知悉。)

在《变分自编码器(二):从贝叶斯观点出发》中笔者就提出,理解VAE的最简洁的理论途径,就是将其理解为在最小化联合分布的KL散度,对于DDPM也是如此,上面我们已经写出了两个联合分布,所以DDPM的目的就是最小化
\begin{equation}KL(p\Vert q) = \int p(\boldsymbol{x}_T|\boldsymbol{x}_{T-1})\cdots p(\boldsymbol{x}_1|\boldsymbol{x}_0) \tilde{p}(\boldsymbol{x}_0) \log \frac{p(\boldsymbol{x}_T|\boldsymbol{x}_{T-1})\cdots p(\boldsymbol{x}_1|\boldsymbol{x}_0) \tilde{p}(\boldsymbol{x}_0)}{q(\boldsymbol{x}_0|\boldsymbol{x}_1)\cdots q(\boldsymbol{x}_{T-1}|\boldsymbol{x}_T) q(\boldsymbol{x}_T)} d\boldsymbol{x}_0 d\boldsymbol{x}_1\cdots d\boldsymbol{x}_T\label{eq:kl}\end{equation}
这就是DDPM的优化目标了。到目前为止的结果,都跟DDPM原论文的结果一样的(只是记号略有不同),也跟更原始的论文《Deep Unsupervised Learning using Nonequilibrium Thermodynamics》一致。接下来,我们就要将$p(\boldsymbol{x}_t|\boldsymbol{x}_{t-1})$、$q(\boldsymbol{x}_{t-1}|\boldsymbol{x}_t)$具体形式定下来,然后简化DDPM的优化目标$\eqref{eq:kl}$。

分而治之 #

首先我们要知道,DDPM只是想做一个生成模型,所以它只是将每一步的编码建立为极简单的正态分布:$p(\boldsymbol{x}_t|\boldsymbol{x}_{t-1})=\mathcal{N}(\boldsymbol{x}_t;\alpha_t \boldsymbol{x}_{t-1}, \beta_t^2 \boldsymbol{I})$,其主要的特点是均值向量仅仅由输入$\boldsymbol{x}_{t-1}$乘以一个标量$\alpha_t$得到,相比之下传统VAE的均值方差都是用神经网络学习出来的,因此DDPM是放弃了模型的编码能力,最终只得到一个纯粹的生成模型;至于$q(\boldsymbol{x}_{t-1}|\boldsymbol{x}_t)$,则被建模成均值向量可学习的正态分布$\mathcal{N}(\boldsymbol{x}_{t-1};\boldsymbol{\mu}(\boldsymbol{x}_t), \sigma_t^2 \boldsymbol{I})$。其中$\alpha_t,\beta_t,\sigma_t$都不是可训练参数,而是事先设定好的值(怎么设置我们稍后讨论),所以整个模型拥有可训练参数的就只有$\boldsymbol{\mu}(\boldsymbol{x}_t)$。提示:本文$\alpha_t,\beta_t$的定义跟原论文不一样。)

由于目前分布$p$不含任何的可训练参数,因此目标$\eqref{eq:kl}$中关于$p$的积分就只是贡献一个可以忽略的常数,所以目标$\eqref{eq:kl}$等价于
\begin{equation}\begin{aligned}&\,-\int p(\boldsymbol{x}_T|\boldsymbol{x}_{T-1})\cdots p(\boldsymbol{x}_1|\boldsymbol{x}_0) \tilde{p}(\boldsymbol{x}_0) \log q(\boldsymbol{x}_0|\boldsymbol{x}_1)\cdots q(\boldsymbol{x}_{T-1}|\boldsymbol{x}_T) q(\boldsymbol{x}_T) d\boldsymbol{x}_0 d\boldsymbol{x}_1\cdots d\boldsymbol{x}_T \\
=&\,-\int p(\boldsymbol{x}_T|\boldsymbol{x}_{T-1})\cdots p(\boldsymbol{x}_1|\boldsymbol{x}_0) \tilde{p}(\boldsymbol{x}_0) \left[\log q(\boldsymbol{x}_T) + \sum_{t=1}^T\log q(\boldsymbol{x}_{t-1}|\boldsymbol{x}_t)\right] d\boldsymbol{x}_0 d\boldsymbol{x}_1\cdots d\boldsymbol{x}_T
\end{aligned}\end{equation}
由于先验分布$q(\boldsymbol{x}_T)$一般都取标准正态分布,也是没有参数的,所以这一项也只是贡献一个常数。因此需要计算的就是每一项
\begin{equation}\begin{aligned}&\,-\int p(\boldsymbol{x}_T|\boldsymbol{x}_{T-1})\cdots p(\boldsymbol{x}_1|\boldsymbol{x}_0) \tilde{p}(\boldsymbol{x}_0) \log q(\boldsymbol{x}_{t-1}|\boldsymbol{x}_t) d\boldsymbol{x}_0 d\boldsymbol{x}_1\cdots d\boldsymbol{x}_T\\
=&\,-\int p(\boldsymbol{x}_t|\boldsymbol{x}_{t-1})\cdots p(\boldsymbol{x}_1|\boldsymbol{x}_0) \tilde{p}(\boldsymbol{x}_0) \log q(\boldsymbol{x}_{t-1}|\boldsymbol{x}_t) d\boldsymbol{x}_0 d\boldsymbol{x}_1\cdots d\boldsymbol{x}_t\\
=&\,-\int p(\boldsymbol{x}_t|\boldsymbol{x}_{t-1})p(\boldsymbol{x}_{t-1}|\boldsymbol{x}_0) \tilde{p}(\boldsymbol{x}_0) \log q(\boldsymbol{x}_{t-1}|\boldsymbol{x}_t) d\boldsymbol{x}_0 d\boldsymbol{x}_{t-1}d\boldsymbol{x}_t
\end{aligned}\end{equation}
其中第一个等号是因为$q(\boldsymbol{x}_{t-1}|\boldsymbol{x}_t)$至多依赖到$\boldsymbol{x}_t$,因此$t+1$到$T$的分布可以直接积分为1;第二个等号则是因为$q(\boldsymbol{x}_{t-1}|\boldsymbol{x}_t)$也不依赖于$\boldsymbol{x}_1,\cdots,\boldsymbol{x}_{t-2}$,所以关于它们的积分我们也可以事先算出,结果为$p(\boldsymbol{x}_{t-1}|\boldsymbol{x}_0)=\mathcal{N}(\boldsymbol{x}_{t-1};\bar{\alpha}_{t-1} \boldsymbol{x}_0, \bar{\beta}_{t-1}^2 \boldsymbol{I})$,该结果可以参考下一节的式$\eqref{eq:x0-xt}$。

场景再现 #

接下来的过程就跟上一篇文章的“又如何建”一节基本上是一样的了:

1、除去优化无关的常数,$-\log q(\boldsymbol{x}_{t-1}|\boldsymbol{x}_t)$这一项所贡献的就是$\frac{1}{2\sigma_t^2}\left\Vert\boldsymbol{x}_{t-1} - \boldsymbol{\mu}(\boldsymbol{x}_t)\right\Vert^2$;

2、$p(\boldsymbol{x}_{t-1}|\boldsymbol{x}_0)$意味着$\boldsymbol{x}_{t-1} = \bar{\alpha}_{t-1}\boldsymbol{x}_0 + \bar{\beta}_{t-1}\bar{\boldsymbol{\varepsilon}}_{t-1}$,$p(\boldsymbol{x}_t|\boldsymbol{x}_{t-1})$又意味着$\boldsymbol{x}_t = \alpha_t \boldsymbol{x}_{t-1} + \beta_t \boldsymbol{\varepsilon}_t$,其中$\bar{\boldsymbol{\varepsilon}}_{t-1},\boldsymbol{\varepsilon}_t\sim \mathcal{N}(\boldsymbol{0},\boldsymbol{I})$;

3、由$\boldsymbol{x}_{t-1} = \frac{1}{\alpha_t}\left(\boldsymbol{x}_t - \beta_t \boldsymbol{\varepsilon}_t\right)$则启发我们将$\boldsymbol{\mu}(\boldsymbol{x}_t)$参数化为$\boldsymbol{\mu}(\boldsymbol{x}_t) = \frac{1}{\alpha_t}\left(\boldsymbol{x}_t - \beta_t \boldsymbol{\epsilon}_{\boldsymbol{\theta}}(\boldsymbol{x}_t, t)\right)$。

这一系列变换下来,优化目标等价于
\begin{equation}\frac{\beta_t^2}{\alpha_t^2\sigma_t^2}\mathbb{E}_{\bar{\boldsymbol{\varepsilon}}_{t-1},\boldsymbol{\varepsilon}_t\sim \mathcal{N}(\boldsymbol{0},\boldsymbol{I}),\boldsymbol{x}_0\sim \tilde{p}(\boldsymbol{x}_0)}\left[\left\Vert \boldsymbol{\varepsilon}_t - \boldsymbol{\epsilon}_{\boldsymbol{\theta}}(\bar{\alpha}_t\boldsymbol{x}_0 + \alpha_t\bar{\beta}_{t-1}\bar{\boldsymbol{\varepsilon}}_{t-1} + \beta_t \boldsymbol{\varepsilon}_t, t)\right\Vert^2\right]\end{equation}
随后按照“降低方差”一节做换元,结果就是
\begin{equation}\frac{\beta_t^4}{\bar{\beta}_t^2\alpha_t^2\sigma_t^2}\mathbb{E}_{\boldsymbol{\varepsilon}\sim \mathcal{N}(\boldsymbol{0},\boldsymbol{I}),\boldsymbol{x}_0\sim \tilde{p}(\boldsymbol{x}_0)}\left[\left\Vert\boldsymbol{\varepsilon} - \frac{\bar{\beta}_t}{\beta_t}\boldsymbol{\epsilon}_{\boldsymbol{\theta}}(\bar{\alpha}_t\boldsymbol{x}_0 + \bar{\beta}_t\boldsymbol{\varepsilon}, t)\right\Vert^2\right]\label{eq:loss}\end{equation}
这就得到了DDPM的训练目标了(原论文通过实验发现,去掉上式前面的系数后实际效果更好些)。它是我们从VAE的优化目标出发,逐步简化积分结果得到的,虽然有点长,但每一步都是有章可循的,有计算难度,但没有思路上的难度。

相比之下,DDPM的原论文中,很突兀引入了一个$q(\boldsymbol{x}_{t-1}|\boldsymbol{x}_t,\boldsymbol{x}_0)$(原论文记号)来进行裂项相消,然后转化为正态分布的KL散度形式。整个过程的这一步技巧性太强,显得太过“莫名其妙”,对笔者来说相当难以接受。

超参设置 #

这一节我们来讨论一下$\alpha_t,\beta_t,\sigma_t$的选择问题。

对于$p(\boldsymbol{x}_t|\boldsymbol{x}_{t-1})$来说,习惯上约定$\alpha_t^2 + \beta_t^2=1$,这样就减少了一半的参数了,并且有助于简化形式,这其实在上一篇文章我们已经推导过了,由于正态分布的叠加性,在此约束之下我们有
\begin{equation}p(\boldsymbol{x}_t|\boldsymbol{x}_0) = \int p(\boldsymbol{x}_t|\boldsymbol{x}_{t-1})\cdots p(\boldsymbol{x}_1|\boldsymbol{x}_0) d\boldsymbol{x}_1\cdots d\boldsymbol{x}_{t-1} = \mathcal{N}(\boldsymbol{x}_t;\bar{\alpha}_t \boldsymbol{x}_0, \bar{\beta}_t^2 \boldsymbol{I})\label{eq:x0-xt}\end{equation}
其中$\bar{\alpha}_t = \alpha_1\cdots\alpha_t$,而$\bar{\beta}_t = \sqrt{1-\bar{\alpha}_t^2}$,这样一来$p(\boldsymbol{x}_t|\boldsymbol{x}_0)$就具有比较简约的形式。可能读者又想问事前是怎么想到$\alpha_t^2 + \beta_t^2=1$这个约束呢?我们知道$\mathcal{N}(\boldsymbol{x}_t;\alpha_t \boldsymbol{x}_{t-1}, \beta_t^2 \boldsymbol{I})$意味着$\boldsymbol{x}_t = \alpha_t \boldsymbol{x}_{t-1} + \beta_t \boldsymbol{\varepsilon}_t,\boldsymbol{\varepsilon}_t\sim \mathcal{N}(\boldsymbol{0},\boldsymbol{I})$,如果$\boldsymbol{x}_{t-1}$也是$\sim \mathcal{N}(\boldsymbol{0},\boldsymbol{I})$的话,我们就希望$\boldsymbol{x}_t$也是$\sim \mathcal{N}(\boldsymbol{0},\boldsymbol{I})$,所以就确定了$\alpha_t^2+\beta_t^2=1$了。

前面说了,$q(\boldsymbol{x}_T)$一般都取标准正态分布$\mathcal{N}(\boldsymbol{x}_T;\boldsymbol{0}, \boldsymbol{I})$。而我们的学习目标是最小化两个联合分布的KL散度,即希望$p=q$,那么它们的边缘分布自然也相等,所以我们也希望
\begin{equation}q(\boldsymbol{x}_T) = \int p(\boldsymbol{x}_T|\boldsymbol{x}_{T-1})\cdots p(\boldsymbol{x}_1|\boldsymbol{x}_0) \tilde{p}(\boldsymbol{x}_0) d\boldsymbol{x}_0 d\boldsymbol{x}_1\cdots d\boldsymbol{x}_{T-1} = \int p(\boldsymbol{x}_T|\boldsymbol{x}_0) \tilde{p}(\boldsymbol{x}_0) d\boldsymbol{x}_0 \end{equation}
由于数据分布$\tilde{p}(\boldsymbol{x}_0)$是任意的,所以要使上式恒成立,只能让$p(\boldsymbol{x}_T|\boldsymbol{x}_0)=q(\boldsymbol{x}_T)$,即退化为与$\boldsymbol{x}_0$无关的标准正态分布,这意味着我们要设计适当的$\alpha_t$,使得$\bar{\alpha}_T\approx 0$。同时这再次告诉我们,DDPM是没有编码能力了,最终的$p(\boldsymbol{x}_T|\boldsymbol{x}_0)$可以说跟输入$\boldsymbol{x}_0$无关的。用上一篇文章的“拆楼-建楼”类比就是说,原来的楼已经被完全拆成原材料了,如果用这堆材料重新建楼的话,可以建成任意样子的楼,而不一定是拆之前的样子。DDPM取了$\alpha_t = \sqrt{1 - \frac{0.02t}{T}}$,关于该选择的性质,我们在上一篇文章的“超参设置”一节也分析过了。

至于$\sigma_t$,理论上不同的数据分布$\tilde{p}(\boldsymbol{x}_0)$来说对应不同的最优$\sigma_t$,但我们又不想将$\sigma_t$设为可训练参数,所以只好选一些特殊的$\tilde{p}(\boldsymbol{x}_0)$来推导相应的最优$\sigma_t$,并认为由特例推导出来的$\sigma_t$可以泛化到一般的数据分布。我们可以考虑两个简单的例子:

1、假设训练集只有一个样本$\boldsymbol{x}_*$,即$\tilde{p}(\boldsymbol{x}_0)$是狄拉克分布$\delta(\boldsymbol{x}_0 - \boldsymbol{x}_*)$,可以推出最优的$\sigma_t = \frac{\bar{\beta}_{t-1}}{\bar{\beta}_t}\beta_t$;

2、假设数据分布$\tilde{p}(\boldsymbol{x}_0)$服从标准正态分布,这时候可以推出最优的$\sigma_t = \beta_t$。

实验结果显示两个选择的表现是相似的,因此可以选择任意一个进行采样。两个结果的推导过程有点长,我们后面再择机讨论。

参考实现 #

这么精彩的模型怎么可以少得了Keras实现?下面提供笔者的参考实现:

Github地址:https://github.com/bojone/Keras-DDPM

注意,笔者的实现并非严格按照DDPM原始开源代码来进行,而是根据自己的设计简化了U-Net的架构(比如特征拼接改为相加、去掉了Attention等),使得可以快速出效果。经测试,在单张24G显存的3090下,以blocks=1,batch_size=64训练128*128大小的CelebA HQ人脸数据集,半天就能初见成效。训练3天后的采样效果如下:

笔者训练的DDPM采样结果演示

笔者训练的DDPM采样结果演示

 

在调试过程中,笔者总结出了如下的实践经验:

1、损失函数不能用mse,而必须用欧氏距离,两者的差别是mse在欧氏距离基础上除以图片的$\text{宽}\times\text{高}\times\text{通道数}$,这会导致损失值过小,部分参数的梯度可能会被忽略为0,从而导致训练过程先收敛后发散,该现象也经常出现于低精度训练中,可以参考《在bert4keras中使用混合精度和XLA加速训练》;

2、归一化方式可以用Instance Norm、Layer Norm、Group Norm等,但不要用Batch Norm,因为Batch Norm存在训练和推理不一致的问题,可能出现训练效果特别好,预测效果特别差的问题;

3、网络结构没有必要照搬原论文,原论文是为了刷SOTA发论文,照搬的话肯定是又大又慢的,只需要按照U-Net的思路设计自编码器,就基本上可以训练出个大概效果了,因为就相当于是个纯粹的回归问题,还是很好训练的;

4、关于参数$t$的传入,原论文用了Sinusoidal位置编码,笔者发现直接换为可训练的Embedding,效果也差不多;

5、按照以往搞语言模型预训练的习惯,笔者用了LAMB优化器,它更方便调学习率,基本上$10^{-3}$的学习率可以适用于任意初始化方式的模型训练。

综合评价 #

结合《生成扩散模型漫谈(一):DDPM = 拆楼 + 建楼》和本文的介绍,想必读者都已经对DDPM有自己的看法了,能基本看出DDPM优点、缺点以及相应的改进方向在哪了。

DDPM的优点很明显,就是容易训练,并且生成的图片也清晰。这个容易训练是相对GAN而言的,GAN是一个$\min\text{-}\max$过程,训练中的不确定性很大,容易崩溃,而DDPM就纯粹是一个回归的损失函数,只需要纯粹的最小化,因此训练过程非常平稳。同时,经过“拆楼-建楼”的类比,我们也可以发现DDPM在通俗理解方面其实也不逊色于GAN。

不过,DDPM的缺点也很明显。首先最突出的就是采样速度太慢,需要执行模型$T$步(原论文$T=1000$才能完成采样),可以说这比GAN的一步到位的采样要慢上$T$倍,后面有很多工作对这一点进行改进;其次,在GAN中,从随机噪声到生成样本的训练是一个确定性的变换,随机噪声是生成结果的一个解耦的隐变量,我们可以进行插值生成,或者对之编辑以实现控制生成等,但是DDPM中生成过程是一个完全随机的过程,两者没有确定性的关系,这种编辑生成就不存在了。DDPM原论文虽然也演示了插值生成效果,但那只是在原始图片上进行插值的,然后通过噪声来模糊图片,让模型重新“脑补”出新的图片,这种插值很难做到语义上的融合。

除了针对上述缺点来做改进外,DDPM还有其他一些可做的方向,比如目前演示的DDPM都是无条件的生成,那么很自然就想到有条件的DDPM的,就好比从VAE到C-VAE、从GAN到C-GAN一样,这也是当前扩散模型的一个主流应用,比如用Google的Imagen就同时包含了用扩散模型做文本生成图片以及做超分辨率,这两者本质上就是条件式扩散模型了;再比如,目前的DDPM是为连续型变量设计的,但从其思想来说应该也是适用于离散型数据的,那么离散型数据的DDPM怎么设计呢?

相关工作 #

说到DDPM的相关工作,多数人会想到传统扩散模型、能量模型等工作,又或者是去噪自编码器等工作,但笔者接下来想说的不是这些,而是本博客之前介绍过的、甚至可以认为DDPM就是它的特例的《强大的NVAE:以后再也不能说VAE生成的图像模糊了》。

站在VAE的视角来看,传统VAE生成的图片都偏模糊,而DDPM只能算是(笔者所了解到的)第二个能生成清晰图像的VAE,第一个正是NVAE。翻看NVAE的形式,我们可以发现它跟DDPM有非常多的相似之处,比如NVAE也是引入了一大堆隐变量$z=\{z_1,z_2,\dots,z_L\}$,这些隐变量也呈递归关系,所以NVAE的采样过程跟DDPM也是很相似的。

从理论形式来说,DDPM可以看成是一个极度简化的NVAE,即隐变量的递归关系仅仅建模为马尔可夫式的条件正态分布,而不是像NVAE的非马尔科夫式,生成模型也只是同一个模型的反复迭代,而不是NVAE那样用一个庞大的模型同时用上了$z=\{z_1,z_2,\dots,z_L\}$,但NVAE在利用众多$z=\{z_1,z_2,\dots,z_L\}$之时,也加入了参数共享机制,这跟同一个模型反复迭代也异曲同工了。

文章小结 #

本文从变分自编码器VAE的角度推导了DDPM,在这个视角之下,DDPM是一个简化版的自回归式VAE,跟之前的NVAE很是相似。同时本文分享了自己的DDPM实现代码和实践经验,以及对DDPM做了一个比较综合的评价。

转载到请包括本文地址:https://spaces.ac.cn/archives/9152

更详细的转载事宜请参考:《科学空间FAQ》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qwc.cn/news/740722.html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编程知识网进行投诉反馈email:809451989@qq.com,一经查实,立即删除!

相关文章

生成扩散模型漫谈(三):DDPM = 贝叶斯 + 去噪

到目前为止,笔者给出了生成扩散模型DDPM的两种推导,分别是《生成扩散模型漫谈(一):DDPM = 拆楼 + 建楼》中的通俗类比方案和《生成扩散模型漫谈(二):DDPM = 自回归式VAE》中的变分自编码器方案。两种方案可谓各有特点,前者更为直白易懂,但无法做更多的理论延伸和定量…

ComfyUI进阶篇:ComfyUI核心节点(四)

ComfyUI核心节点(四) 前言: 学习ComfyUI是一场持久战。当你掌握了ComfyUI的安装和运行之后,会发现大量五花八门的节点。面对各种各样的工作流和复杂的节点种类,可能会让人感到不知所措。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ComfyUI的核心节点进行系统梳理,并详细解释…

全网最全EdgeMesh QA手册

https://zhuanlan.zhihu.com/p/585749690全网最全EdgeMesh Q&A手册Poorunga今天摸大鱼 24 人赞同了该文章​目录收起转载请注明出处前言定位模型问题一:Failed to watch xxx: failed to list xxx: no kind xxx ; Reflector ListAndWatch xxx (total time 10003ms)问题二:…

.NetCore中EFCore for MySql整理MySql.EntityFrameworkCore

一、MySql.EntityFrameworkCore 这个是官方给的一个EF操作MySql数据库的框架。 使用方法跟EF for SqlServer 一样。二、安装命令NuGet\Install-Package MySql.EntityFrameworkCore -Version 8.0.5 项目依赖 安装后的结果: 三、 EF Code First 模式连接数据库更多: C#程序调…

Caterpillar on a Tree

首先一个很显然的地方就是使用传送门肯定是在叶子节点使用,我们来考虑一下整个过程是怎么样的 为了方便,我们不妨假设可以传送回根节点\(k+1\)次,然后要求最后回到根节点 我们先从根节点走到某一个叶子结点,然后再从这个叶子节点走到另一个叶子节点,然后继续走到另一个叶子…

Linux-网络安全私房菜

前言本文章仅仅是我个人学习过程中,觉得会在安全领域用的比较多的命令,也有一些本散修在Linux入门学习中的一些命令与总结心得。道友们可参考一二我的修炼心得,切勿无脑修炼,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目录前言入门基本指令篇章man帮助手册字符集设置cdlsdatemkdirtouch-d-m修改…

Linux应急响应——知攻善防应急靶场-Linux(1)

Linux应急响应靶机 1前景需要:小王急匆匆地找到小张,小王说"李哥,我dev服务器被黑了",快救救我!!挑战内容:黑客的IP地址遗留下的三个flag目录查看history历史指令查看开机自启动项异常连接和端口异常进程定时任务异常服务日志分析账户排查总结 靶场出处是知攻善…

RockyLinux9.4升级Linux内核6.X️

RockyLinux9.4升级Linux内核6.X🌶️ 原文连接:https://rockylinux.cn/notes/rocky-linux-9-nei-he-sheng-ji-zhi-6.html 查看当前内核版本[root@localhost ~]# uname -aLinux iZ2zeaytpwetf58zk3e21dZ 5.14.0-427.18.1.el9_4.x86_64 #1 SMP PREEMPT_DYNAMIC Mon May 27 16:…

网络安全--计算机网络安全概述

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我的访问控制权限被高级别的权限回收了,那么我不作限制那么对方依旧会拥有我分配给他的权限,这就是为什么在数据库中会有级联删除,级联权限,需要工作人员做分配设置。保证用户的信息完整性,就是不允许非信息拥有者篡改其他人的信息,因为拥有者所拥有…

SQL注入方法

记录一些注入思路和经常使用的工具,后续有用到新的工具和总结新的方法再继续补充。目录前言如何测试与利用注入点手工注入思路工具sqlmap-r-u-m--level--risk-v-p--threads-batch-smart--os-shell--mobiletamper插件获取数据的相关参数 前言记录一些注入思路和经常使用的工具,…

腾讯云COS插件入驻Discuz!x

Discuz! 平台,由一群高擎互联网人在倾情支持, 他们来自于腾讯Discuz! 创业团队成员以及优秀的开发者。在中国互联网风云变迁中,Discuz! 20多年间为300万企业及站长赋能,秉承“开放、连接、共赢”的精神,倡导与生态伙伴及开发者共建健康可持续的Discuz!品牌合作模式,突破以…

推出支持第五代CAPSENSE™技术的PSoC™ 车规级4100S Max系列(CY8C4147AZS、CY8C4148AZA),适用于人机交互应用的需求

PSoC™ 车规级4100S Max系列产品带有扩展的闪存器件与通用输入/输出接口(GPIO),支持第五代CAPSENSE™电容和电感式触摸感应技术,能够满足新一代人机交互(HMI)应用的需求。全新的PSoC™ 4100S Max系列产品带有扩展的闪存器件与通用输入/输出接口(GPIO),支持第五代CAPSE…